南通大學:科技興農 沃野筑夢,打造“希望的田野上”黨建工作品牌
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學生回信強調,“青年學生要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xiang)村(cun)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為新農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指明了前進方向。南通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強農興農”時代使命,在校黨委的大力(li)支持下,有效整(zheng)合各方資(zi)源,以“黨建紅(hong)”引(yin)領“科技藍(lan)”、賦能“田(tian)野(ye)綠”,系統構建“思政(zheng)鑄魂(hun)、科技攻堅、產教融合、示范引(yin)領”四維聯動工作(zuo)機(ji)制,創新打(da)造(zao)“在(zai)希望的田(tian)野(ye)上”黨建工作(zuo)品牌,為(wei)服(fu)務國(guo)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a)展注入強(qiang)勁動力(li)。

一、思政鑄魂:厚植“知農愛農”情懷根基
學院黨委堅持將理想信念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拓展“行走的思政課”教育內涵,引導學生筑牢知農愛農興農的思想根基。一是理論教育體系化。依托主題黨團日、信仰公開課等載體,構建“課堂教學+紅色研學+實踐感悟”三位一體理論教育體系。組織師生黨員赴新(xin)疆伊犁州博物館等紅色教育基地開展沉浸式學習,年均開展“愛農興農服務鄉(xiang)村(cun)振興”等主題教育活動10余場,推動理論學習從“課堂”走向“田間”。二是情景黨課實踐化。把思政教育“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在陜西漢中、新疆伊寧、南通海門等地開設“紅色基因”情景黨課、勞動實踐課,組織師生黨員在稻田里學黨史、在果園中悟初心,強化學生對“三農”事業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師生黨員深入13個省份鄉村一線,近三年累計開展黨的先進理論宣講、愛農助農技術培訓百余場,輻射超萬人次,在實踐中厚植“三農”情懷。三是榜樣引領常態化。設立“鄉村振興先鋒講堂”,邀請中國科學(xue)院院士(shi)、全國勞模等典型人物,與師(shi)生面對面交(jiao)流科研(yan)報國、扎根鄉村(cun)經歷,引領(ling)師(shi)生把(ba)個(ge)人理想融入國家“三農”事業發展(zhan)大局,強化情感認同(tong)與價值引領(ling)。

厚植“知農愛農”情懷,繪就鄉(xiang)村振興圖景
二、科技攻堅:錘煉“富農興農”過硬本領
學院黨(dang)委堅持“黨建引領學科建設、學科建設服務人才培養”,聚焦國家戰略需求,依托生物科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整合學科資源、推動成果轉化,引導師生在服務農業現代化建設中錘煉真本領。一是建強科研攻關團隊。推動黨建工作與學科建設深度融合,圍繞鄉村(cun)振興關鍵領域,聯合企業組建農用微生物、抗逆林木、分子育種、經濟作物、種質資源等5個攻堅黨小組,由黨員教師帶頭攻關農業“卡脖子”問題。如培育林木新品,修復沿海灘涂生態近3.2萬畝;優化經濟作物種植標準,帶動農戶畝均增收2000元,架起“科研助農”橋梁。二是推動前沿科研突破。搭建“科研—實踐—轉化”對接平臺,鼓勵黨員師生將論文寫在鄉村大地上。學科帶頭人吳麗教授獲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項目,師生申請國家級科研項目36項,在《PlantCell》《NatureGenetics》等專業頂級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黨員教師指導學生團隊獲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一等獎、“挑戰杯”全國黑科技專項賽特等獎、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江蘇省一等獎等省級以上獎項20余項。三是夯實科研平臺支撐。持續建強農業部南方平原玉米科學觀測實驗站、國家海洋局海(hai)洋高(gao)端裝備檢測與(yu)應用公(gong)共服務平臺(tai)等(deng)國(guo)家(jia)、省(sheng)部級學(xue)科(ke)(ke)平臺(tai)。生(sheng)物學(xue)一級學(xue)科(ke)(ke)博士點成(cheng)功(gong)獲批,植物與(yu)動物科(ke)(ke)學(xue)學(xue)科(ke)(ke)成(cheng)功(gong)進入ESI前1%。成(cheng)功(gong)申報(bao)國(guo)家(jia)林草(cao)局柳(liu)樹工程技術(shu)研(yan)究中心,組建南通(tong)大學(xue) “現代農(nong)業(ye)研(yan)究院(yuan)”,為(wei)農(nong)業(ye)科(ke)(ke)技攻關(guan)和高(gao)端人才培(pei)養提(ti)供堅實支(zhi)撐。

黨建引領科研攻關,破譯棉花生命密碼,在大地上書寫鄉村(cun)振興答卷
三、產教融合:彰顯“助農惠農”責任擔當
學院黨委立足“名城名校”融合發展戰略,主動對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重大需求,依托生物學學科建設,深化產教融合與校企協同,以“黨建鏈”驅動“產業鏈、服務鏈、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一是深化校企協同創新。積極推進“強鏈興企 校地融合”戰略合作,學院黨委(wei)與華熙生物、中天互聯科技等企業共建產學研合作平臺12個,已實現3項技術轉化;與東北林業大學、新疆伊寧縣科技局、江蘇沿江農科所等單位開展黨建共建,常態化開展農技推廣、高素質農民培訓。二是建設科技小院惠農。成功申報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科技小院1個、江蘇省科技小院2個,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工藝、新裝備、新標準等“六新”成果50余項,培育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近20家,帶動農戶8000多戶,覆蓋農田面積超過10萬畝。創新推行“田埂問診、云端會診、田間施診、跟蹤復診”的“四診工作法”,累計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超5000次。三是推動成果融通轉化。牽頭制定多項國家級、省市級行業生產標準,“高品質薺菜增效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成果獲三位院士贊譽;打造“稻田藝術+文旅”農旅融合品牌,運用彩葉稻創作“鄉村振興”主題稻田畫,成功實現科研資(zi)(zi)源向(xiang)旅游(you)資(zi)(zi)源的轉(zhuan)化(hua),帶動地方觀(guan)光產業發展(zhan),切實將論文(wen)寫在祖國大地、把成果(guo)留在農民家中。

黨員先鋒(feng)科技團扎根“希望的田野”,“四診工作法”賦能(neng)農業增產
四、示范引領:擘畫“強農為農”發展新篇
秉承南通大學“學必期于用,用必適于地”的辦學理念,學院堅持“三步走”構建黨建與鄉村實踐深度融合的育人新格局,引導師生在“希望的田野”上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奮力擘畫鄉村高質量發展新圖景。一是服務社會拓“廣度”。常態化選派黨員干部下沉鄉鎮破解治理難題,如袁卉華、孫利軍等教授赴南通如皋,為“如皋蘘荷”“富硒小香薯”等地標產品提供技術指導與品牌建設支持;選派學生黨員加入“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團,組建“石榴籽”民族團結實踐團,扎根青海、新疆等欠發達地區,開展教育扶貧(pin)與技術助農。相關事跡獲教育(yu)部、團中央表彰,得到中國青年報、新華網等權威媒體關注。實踐團入選團中央“三下鄉”全國重點聯系團隊、“推普助力鄉村(cun)振興(xing)”全國重點團隊。二是輸送人才夯“深度”。引導畢業生堅定務農、興農職業選擇,近年已有百余名畢業生進入農業科技企業、農林院所、地方農業農村部門工作,并迅速成長為技術骨干和項目中堅,多名優秀黨員畢業生擔任駐村第一書記(ji)、科技特派員,成為扎根基層、服務鄉村的領軍力量。三是打造品牌攀“高度”。學院黨委獲評省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培育創建單位,生物技術系黨支部獲評省黨建工作樣板黨支部培育創建單位、省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強(qiang)國(guo)行”專項行動(dong)(dong)團(tuan)隊,“在希望的田野上”黨建品牌獲廣(guang)泛認可。相關黨日活(huo)動(dong)(dong)獲江蘇高校2022年“最佳黨日活(huo)動(dong)(dong)”優勝(sheng)獎,典(dian)型經驗被(bei)《人民日報》、學習強(qiang)國(guo)平臺、中(zhong)國(guo)教育新聞網等(deng)主(zhu)流媒體專題報道(dao),榮(rong)獲國(guo)家級(ji)、省部級(ji)榮(rong)譽十余項,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guang)的黨建與事業融合“生(sheng)科模式”。


組建“石榴籽”民(min)族實踐團,繪就(jiu)“強(qiang)農為(wei)農”新(xin)圖景(jing)
從江海平原到雪域高原,從實驗室的微觀世界到田間地頭的廣闊天地,南通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社會服務的協同融合,充分發揮科技與人才優勢,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服務地方發展,深度融合“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為區域鄉村振興(xing)和(he)農業高(gao)質量發展提供(gong)了堅實智力和(he)技術(shu)支撐,切(qie)實履行了高(gao)校(xiao)在服務國家戰略中的使命(ming)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