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四階五提升:新工科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引領式培養的實踐探索
“新工科建設”是應對國際競爭新形勢、國家發展新需求提出的工程教育改革發展戰略。“新工科人才”是適應并滿足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需要的,具有更強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因此,新工科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是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引導和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是高校育人和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有效途徑。
本文面向新時代“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需求,以創新創業教育為契機,針對新工科學生的競爭壓力和追求自我提升的特點,提出“三維四階五提升”的培養模式,激發新工科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及創業精神,引導學生從實踐中發現問題,碰撞創新思維,喚醒學生好奇心,培養具有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自我獲取知識能力和創新創業精神的拔尖人才,推動新工科人才科技力量和創新文化的發展。
一、實踐主題與思路
根據社會對新工科人才的需求與創新創業教育目標的要求,制定新工科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對于創新思維與意識方法的培養、創新知識與技術工具的普及、創新意識與精神的弘揚、創新能力的提高、創業技能的培養在不同階段開展不同的活動與教育,本文從課程、專題、項目、活動、實踐等方面相輔開展,進而提出“三維四階五提升”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見圖1)。

圖1 “三維四階五提升”體系模型結構
該體系以激發創新意識、訓練創新思維、培育創新精神、提升雙創能力、鍛煉個人成長五方面的能力提升為培養目標(即“五提升”),設計啟發階段、萌芽階段、實踐階段、孵化階段(分別對應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即“四階段”)四個階段的培養理念,每個階段貫穿“課程+”知識傳授、“實踐+”能力提升、“項目+”雙創訓練(即“三維”)三大平臺的培養手段,讓學生在實戰中不斷提高創新創業水平,進而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形成自己獨特的創新創業的思維模式并付諸于實踐,最終培育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新工科創新創業人才。
二、實施方法與過程
將第二課堂作為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基地”,融合一系列創新創業活動。其中,“講堂+”知識傳授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訓練創新思維為重點;“實踐+”能力提升以挖掘社會需求、與社會全面接軌、評估市場為重點;“項目+”雙創訓練以培育雙創精神、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水平為重點。
(一)“講堂+”知識傳授,啟蒙雙創思想
開展專題大講堂,根據不同的培養階段講授不同的內容,分享創新創業知識與成功案例(模型結構如圖2所示)。講堂的主講人包括四類:一是優秀學生,分享自己創新創業的過程和成功經驗;二是專業導師,主講專業前沿知識和技術;三是創業導師,主講創新創業的性質、理念和相關知識;四是創業代表,探討項目的SWOT分析和市場前景。
圖2 “講堂+”知識傳授模型結構
大一階段以激發創新創業意識為目標,依托創新創業典型學生、典型團隊、典型案例等主題分享會,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意識。
大二階段以學習創新創業知識為目標,依托創新創業專題培訓會教授學生完成一份商業計劃書,讓學生了解創新創業相關知識。
大三階段以培育創新創業能力為目標,依托創新創業專家主題講座,為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活動提供針對性、優化性指導。
大四階段以提升創新創業水平為目標,依托校友、企業家主題分享會以及走進企業等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創業政策、市場背景,體驗創新創業過程。
通過智匯講堂,使“五提升”中的能力培養落到實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訓練了創新思維。對于創新創業有系統的認識,積累創新創業基礎知識,為開展創新創業實踐積累寶貴的經驗。
(二)“實踐+”能力提升,尋覓雙創方向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導學生廣泛地、持續地開展實踐活動。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提升自身的工程能力,在社會中的不斷探索實踐,能夠提高項目的有效性、科學性,為創新創業項目能夠落地開花打下堅實的基礎。模型結構如圖3所示:
圖3 “實踐+”能力提升模型結構
大一階段以需求性調研為主題,通過實踐活動分析調研數據和社會需求,探索現實問題與創新創業結合點。
大二階段以可行性初探為主題,通過實踐活動與用戶進行深入探討,研究項目的解決方案,探究科技創新項目的可行性。
大三階段以科學性驗證為主題,通過實踐活動得到用戶針對創新創業項目真實的應用反饋,了解科學性、合理性及當前的問題及缺陷,不斷優化和完善項目成果。
大四階段以應用性實踐為主題,通過實踐活動將創新創業項目在用戶進行實際應用,研究應用后產生的實際效益及價值。
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對“五提升”倡導的精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重點培育創新精神。對創新創業有更加全面的認識,以及未來將創新的藍圖轉換為實際有了更多經驗。
(三)“項目+”雙創訓練,孵化雙創成果
“三維四階五提升”實施項目化教學,讓學生作為項目的“創始人”。從項目立項到落地,學生在創新實踐中提升了專業素養、團隊合作能力、創業水平等各項綜合素質。模型結構如圖3所示:
圖4 “項目+”雙創訓練模型結構
大一階段確定項目方向,在實踐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專業特色和社會背景進行探究和思考,確定創新創業項目方向。
大二階段開展項目實踐,在專業教師的幫助下,對項目進行一對一跟蹤指導和答疑,確保創新創業項目實踐的可行性、科學性。
大三階段優化項目方案,在創新創業競賽評委的指導下,不斷優化項目方案,確保創新創業項目緊跟時代前沿。
大四階段實施項目孵化,在創客中心、科技園的實踐中,獲得創業資源,并逐步向市場進行推廣,轉化為創業項目。
多方位的項目培育,重點培育學生“五提升”中的雙創能力和個人成長。通過多階段、多角度的雙創培訓與路演,極大的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以及溝通能力、組織能力、專業素養等,鍛煉學生的個人成長。
三、項目創新與思考
“三維四階五提升”的培養模式是重在培育新工科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從匯聚創新創業人才培育多方資源力量、形成創新創業人才培育系統架構兩方面相互融合。
(一)匯聚多方資源,培育雙創人才
首先,借助專業課教師的力量,邀請專業水平較高,具有創新創業潛質的優秀教師進行針對性的培訓,提高整體的創新創業水平。
其次,充分發揮校友資源優勢,建立校友資源培養與利用的新模式,讓校友成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整合的強大助力。
再次,重視企業、科技園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作用,把創新創業領域的行業精英、領軍人物“請進來”,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創新創業能力。
(二)構建培育體系,共建雙創平臺
首先,擴大創新創業教育覆蓋率,讓廣大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活動并進行二課學分多維度的激勵性策略,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其次,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講堂體系,開設運營性、普適性、專業性、進階性課程,形成全面又具特色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再次,注重創新創業教育過程培育,搭建校、院、系有層次的三級學術體系,依托學院網站、公眾號等網絡平臺,引導大家及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活動。
四、總結
新工科人才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是推動國家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三維四階五提升”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提出與應用,使學生激發創新意識、訓練創新思維、培育創新精神、提升雙創能力、鍛煉個人成長五方面共同提高,培育為新工科創新創業人才,進而極大地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成功,爭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培育領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