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視域下大學生理性消費觀培育路徑探索
一、 引言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發展,“雙11”“雙12”等購物節已經成為當下全民關注的熱門話題,期間各網絡購物平臺也都相繼推出了多種多樣的促銷活動,將國民消費熱情和消費沖動一次又一次推向了高潮,“雙11”期間網購成交額更是屢創新高。在這場購物盛宴中,高校大學生已然成為了購物消費的主流群體之一,然而購物狂歡中高校大學生群體表現出來的非理性消費行為不容忽視,對此,高校必須借助思政教育強化對大學生理性消費觀念的培育和塑造,引導大學生樹立理性消費觀念。
二、高校大學生在網購狂歡中的盲目消費表現
(一)超前消費
根據調查顯示,每年購物狂歡節過后,相當一部分學生表示經濟拮據,高喊“剁手”, 這部分學生難以控制消費欲望,不顧自身經濟實力,在購物節促銷氛圍的影響下,由于自身自控力較差,在花唄、借唄、白條等借貸工具的誘惑下,不惜節衣縮食、泡面度日,這種“今朝有酒今朝醉”完全忽視自身實際購買能力的行為是典型的超前消費表現。
(二)攀比消費
高校是群體生活的場所,來自不同家庭環境下的學生在趨同性心理的驅使下很容易產生攀比消費,他們在社會時尚潮流的影響下,盲目跟風、攀比,追求款式新穎但價格較高的阿迪耐克服飾、迪奧化妝品、蘋果手機等高端品牌,并以此來彰顯新潮、高貴的身份,不難發現,每年大型購物節過后校園里耐克、阿迪等高端運動品牌滿街跑的現象隨處可見,這種因攀比心理而盲目追隨、模仿他人購買高端品牌以彰顯高貴身份的消費行為是典型的攀比消費。
(三)享樂消費
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部分高校學生群體受社會環境影響,享樂主義思想滋生蔓延,享樂型消費行為由此產生,在網絡購物中表現為購買非剛需商品,盲目追求高端商品,貪圖物質享受,這是典型的享樂消費。
高校大學生群體在網購狂歡中表現出的這種超前、享樂等非理性消費行為雖然暫時提升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對經濟的發展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長此以往必然不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也容易讓學生陷入信貸危機,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更是對金錢和資源的一種浪費。
三、盲目消費背后的原因分析
當代高校大學生在網絡購物中的消費異常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僅與社會大環境的負面影響有關,更與家庭、學校的教育引導缺失有關。
(一)網絡平臺過度宣傳的誘導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經濟體系也在不斷地發生變革,消費渠道、支付平臺層出不窮,近年來,除“淘寶”、“京東”等主流電商平臺外,網絡直播帶貨更是異軍突起,鋪天蓋地的促銷廣告,網紅主播、流量明星的大肆宣傳等方式都極大地刺激了高校大學生的消費熱情,同時,“花唄”“微粒貸”等各式各樣的網絡信貸平臺也為高校學生群體的超前消費提供了極大地便利。
(二)攀比、從眾心理作祟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使得高校的社會屬性越發突出,群體生活的大學生很容易產生攀比心理、從眾心理,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部分學生以高端消費為榮,以大眾流行為榮,為了不成為別人眼中的“異類”,為了得到其他同學的尊重,在消費中不顧自身的經濟承受力,盲目的跟風消費、攀比消費,有的學生甚至通過貸款、借錢來滿足不斷膨脹的虛榮心。高校大學生涉世不深,沒有一定的消費經驗,維權意識差,防騙意識不高,在一些不良消費觀的影響下,很容易使自身消費權益受到損害,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陷入金融詐騙危機。
(三)家庭因素的影響
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自己的孩子,但很多家庭都將教育的重心放到了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忽視了孩子消費觀念的培養,直到現在還有父母存在一種“我就一個孩子,掙的錢就是要給孩子花”的錯誤思想,父母消費觀念的影響、對孩子的溺愛等,使孩子產生了“我喜歡就要買”的錯誤消費觀。
(四)校園教育的缺失
針對當前高校大學生出現的消費異常,部分高校并未對此高度重視,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強化維權意識、防騙意識的教育中保持著在公告欄張貼海報,在qq、微信群里群發信息的教育形式,形式單一,缺乏針對性和吸引力。部分高校雖然在課程中加入了相關教育內容,但也只是稍微提及,內容與時代脫鉤,難以跟上網絡消費的發展速度,教育效果不佳。同時,一些高校大學生本身存在僥幸心理,認為自身消費觀念沒問題,網絡詐騙,商家侵權的事也離自己很遠,所以對學校的相關教育漠不關心。
四、高校大學生理性消費觀念培育路徑探索
高校大學生因消費異常所引發的價值觀扭曲、財產安全受威脅等問題已經逐漸凸顯,其負面影響更是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需要多方加強重視,采取有效措施規避高校大學生異常消費行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主線,加強以下方面的教育:
(一)凈化網絡環境
網監、宣傳等部門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強化對網絡平臺的有效監督,大力清除非法貸款平臺,加大對不良商家違規促銷、商業欺詐等行為的懲處力度,同時督導網絡平臺加強信息過濾,以多元化媒體之合力引導正確的消費輿論,傳播消費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大學生良好消費觀的形成營造健康、和諧的網絡環境。
(二)主動加強自我教育
作為一名高校大學生,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首要任務是努力學習從而實現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而不是比吃比穿,在面對物欲橫流的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和西方文化的沖擊時,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保持理性的消費觀念,不過分追求驕奢淫逸,不貪圖物質享受,在自身經濟承受范圍內合理消費,把消費重心向文化消費、技能消費等提升自身文化知識和能力素質等消費方向傾斜,不斷強化自身修養,堅決抵制超前消費、享樂消費,從而幫助自己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同時,高校大學生群體還要警惕不良商家、不法分子的侵權、詐騙行為,多從警示教育中總結經驗,趨利避害,確保自身的人身財產安全。
(三)注重家校聯合,發揮家庭教育的引領價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個體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家長要積極配合學校的教育引導工作,在和孩子的日常相處過程中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不以物質享受和鋪張浪費為榮,以良好的消費觀念引導孩子,教育他們不要盲目攀比、跟風,買東西要買對的不買貴的,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假期間帶著孩子體驗生活使他們深刻認識到賺錢不容易,上學期間根據孩子生活情況合理給予生活費等,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消費觀。
(四)發揮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是大學生成長教育的“主戰場”,在引導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提升對大學生非理性消費問題的重視程度,從“三全育人”角度出發,豐富教育形式,開拓教育途徑,從感恩教育、勞動教育、安全教育出發,激發學生理性消費意識。
1.感恩教育催生節約意識
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知道父母給予的生活費來之不易,才會本能地產生節約意識,在消費中就會量力而行。以校園廣播、話劇表演、親情連線活動、感恩微電影制作等多形式強化感恩教育,營造感恩教育氛圍;同時,在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教育模式中加入感恩教育,教育內容應與時俱進,符合當代大學生思想認知特征,從而保證良好的教育效果。
2.勞動教育引導理性消費
高校勞動教育是大學生實踐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更是引導高校大學生群體樹立正確價值觀,理性消費的必經之路,高校在勞動教育過程中,要加強勞動課程建設,設置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在專業課程教育中加入勞動教育,夯實理論基礎。同時為學生搭建勞動教育的實踐平臺,提供勞動實踐的機會,帶動學生走出校園,深入基層、深入社會。通過“理論+實踐”的有效聯動機制,有效提升學生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從而達到以勞動教育引導學生理性消費的目的。
3.安全教育保障財產安全
學生因消費理念存在偏差而陷入金融詐騙、校園貸陷阱等問題已經對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嚴重的還會威脅到學生的生命財產安全。高校層面除了通過qq、微信、微博、校網站等開設相關教育平臺之外還應積極拓展教育途徑,通過校團委、宣傳部等部門組織主題教育活動強化宣傳力度,通過法律課程的設置來指導學生提升防騙、維權意識,邀請法律專家、民警進校園進行案例講解,在警示教育中引導學生理性消費,遠離金融詐騙。
五、結語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但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高校大學生群體在日常消費中表現出的超前消費、享樂消費、攀比消費等非理性消費行為不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成長成才的步伐。高校需要借助思政教育的力量,采取有效的措施強化引導,同時傳播輿論正能量,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幫助高校大學生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為這一特殊群體營造健康、和諧的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