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醫科大學:以“三有模式”浸潤“石榴籽”扎實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廣東醫科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戰略工程,凝聚“有力之舉”,鑄牢“有形之魂”,創新“有效之方”,提供了具有地方醫科大學特色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有模式”。

學校構建“三有模式”浸潤“石榴籽”,扎實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一、黨委高度重視,凝聚“有力之舉”
一是高站位加強統籌謀劃。學校在校生中有34個少數民族、1061名少數民族學生。學校將深入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作為學校民族工作主線寫入學校章程。學校黨委成立由校黨委書記擔任組長的統一戰線工作領導小組、民族宗教工作領導小組、少數民族學生工作領導小組。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履行黨建主體責任的重要內容,納入各級領導班子考核、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納入黨員干部教育培訓體系,作為干部選拔任用、人才引進、師德師風以及黨員發展的重要標準。在學生工作部設立少數民族學生工作辦公室,按照專兼結合方式配備少數民族學生輔導員。在二級單位全覆蓋配備統戰工作專兼職聯絡員,增強工作合力。構建“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職能部門組織協調、院級黨組織具體實施、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深入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學校召開組織統戰工作會議,全面部署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
二是高標準提高思想認識。學校黨委常委會第一議題多次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講話精神,校院兩級理論中心組及時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學校統戰工作會議、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思政工作會議、學生工作會議等都強調少數民族學生工作重要性。干部師生員工從全局高度、政治高度認識和推動民族工作的意識持續增強。
三是高質量推動貫徹落實。學校高質量實施宣傳教育、實踐創新、理論探索三大工程,重點打造思政教育“醫路引航工程”、輔導員隊伍建設“醫路追光工程”、資助育人“醫路陽光工程”、心理育人“醫路潤心工程”四大品牌,積極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建設,推動上級重大決策部署落地落實。學校民族學生工作得到東莞市、湛江市高度肯定。
二、強化責任擔當,鑄牢“有形之魂”
一是匯聚育人力量。構建全校上下聯動、校內校外互動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育人共同體,依托“思政第一課”“一常態化開展“三進兩聯一交友”活動,構建“學院+書院+產業學院(醫院)”協同融合育人模式、領導干部當“班友”模式、“輔導員三進”等育人模式,年均服務各族學生3萬人次,打造石榴籽輔導員工作室、新粵文化輔導員工作室,成為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陣地。

學校舉辦“石榴花開 醫路有你”民族文化節,促進各族學生交流交往交融
二是傳承紅色基因。將大學的文化傳統和醫學特色充分融合,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每年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每年國慶節舉行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進步為主題的升旗儀式。充分利用醫學實踐教學點、紅色教育基地、校史館、書院文化長廊、思政類學生社團等紅色資源,貫通“課堂—病房—社區—社會”四大場域,塑造“多元一體、協同聯動”的醫學大思政課新模式,首創“雙融合—多交叉”的醫學人文教育策略,打造“通識+專業+實踐”醫學人文三維課程群,塑造“融合交叉、德術雙強”的醫學人文教育新體系,用醫學人文精神浸潤學生心靈,弘揚以“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為核心內涵的職業精神,為同類高校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典型經驗。

廣東醫科大學學工部與喀什大學學工部聯合召開新疆學生代表座談會
三是推動交流交融。學校學工部與喀什大學學工部聯合開展協同育人模式改革。吸收少數民族學生加入大學生國旗護衛隊,助力建成全國一流的大學生國旗護衛隊。吸收少數民族學生參與易班建設,助力廣東醫易班被評為“全國易班優秀工作站”“全國優秀易班共建高校”。吸收少數民族師生參與“廣東醫學工”公眾號運營,公眾號于2024年成為全國高校同類第一的思政類公眾號,2025年5月入選“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0個最受歡迎公眾號”并位列第二,工作成效被教育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網“典型經驗”欄目遴選展示,入編全國醫科院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聯盟典型經驗材料。在新疆、西藏、四川等民族地區開辟多條社會實踐路線,學校連續八年被評為“全國暑期社會實踐大學”。支持以少數民族學生為主體、多民族學生共同參與的學生社團和志愿服務隊伍建設,學校連續四屆獲得中國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學校團委獲評為“全國五四紅旗團委”。

學校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組建“胡楊林”志愿服務隊,常年在新疆開展“三下鄉”服務活動,獲新疆團區委通報表揚
三、促進全面發展,創新“有效之方”
一是健全獎助工作體系。大力實施資助育人“醫路陽光”工程,構建“保障性、激勵性、引導性、發展性”四位一體的各族學生資助體系。深化學業幫扶、就業幫助、生活資助,開展少數民族學生家訪,每年投入6000多萬元開展精準幫扶,以“潤物細無聲”方式給家庭經濟困難的各族學生以隱性關懷。設立多元化、個性化獎項和榮譽10余項,覆蓋學生比例超過60%,讓各族學生都有出彩機會。

學校黨委書記校長盧景輝、黨委常委副校長曾志嶸赴新疆看望校友并對學生家訪
二是完善學業支持體系。建立學生支持與發展中心,打造“朋輩助學”“攀登促學”“遠航升學”“同舟共學”“師生研學”五大計劃,為各族學生提供精準輔學。每年開展各類學業輔導、學業交流100余次,學生考研報考率、學位授予率、學風建設滿意度等核心指標逐年提升。少數民族學生獲省級以上獎項50次,89人次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
三是豐富生涯教育體系。每年開展“簡歷大賽”“職業規劃大賽”“職業生涯嘉年華”等活動,對未就業學生情況開展全面梳理,開展“一對二”就業幫扶、“一對一”幫扶指導,提升學生職業規劃能力,近五年(2020—2024年),本科畢業生總體畢業去向落實率平均為 95.55%(截至當年12月),位居全省本科院校前列。涌現了一大批品學兼優、愛國奮斗的各族學生優秀典型。工作模式被《光明日報》、東莞政府網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