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建筑大學:以“三全育人”為載體構建“大思政”格局
2018年沈陽建筑大學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啟動“三全育人”工作,五年來學校黨委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以“大思政”觀為引領,加強黨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領導,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不斷完善工作機制,扎實推進一體化育人體系建設,以體系化、協同化、特色化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及建設工作,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構建了學校“大思政”格局,開創了思想政治工作內涵式發展新局面。學校獲評遼寧省“三全育人”示范高校,2個學院獲評遼寧省高校“三全育人”示范院,2項案例獲評遼寧省“三全育人”示范案例,學校還被評為遼寧省文明校園、遼寧省雷鋒式學校、遼寧省首批勞動教育示范學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等多項榮譽。
一、立足“全員育人”,推動“大思政”體系化建設
構建全員育人體系。學校將“三全育人”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強力推進,成立思想政治工作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及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全校“三全育人”工作,把穩政治方向。印發《“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及建設工作方案》及《“十大育人”綜合改革及建設工作方案》,構建了以課程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網絡育人、心理育人、勞動與資助育人等為主要內容的“1+10”工作體系,推動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團齊抓共管、職能部門組織協調、全校各方積極參與”的一體化工作模式。學校黨委定期調度,通過推進會、座談會、答辯會、表彰大會等,研究部署相關工作,交流和展示“三全育人”工作成效,著力打通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區、斷點,把各項工作的重心和目標落在育人效果上,使教育教學更有溫度、思想引領更有力度、立德樹人更有效度。全校廣大干部、教師、員工在不同崗位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責任與使命,校園內人人講育人、人人重育人、人人會育人蔚然成風。學校注重育人先進典型選樹,5年來先后表彰“三全育人”先進集體29個,先進個人140個,遴選8個“三全育人”示范學院,6個“三全育人”開放基地,55項“三全育人”示范案例,51項協同育人示范項目,涌現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張伶伶教授、全國課程思政教學名師費燁教授等一大批育人典型。
建強全員育人隊伍。學校黨政領導踐行“一線規則”,帶頭聯系師生,帶頭深入課堂,帶頭講黨課、上思政課。學校把思政課教師作為辦好思政課的關鍵所在,完善“手拉手”集體備課機制,定期組織開展理論培訓會、集體備課會、觀摩示范課等教學研討活動,不斷提高思政課教師綜合素質。印發《沈陽建筑大學課程思政實施方案》,引導教師自覺將思政教育融入各類課程教學,開展學校課程思政立項建設工作,立項建設69門課程。定期舉辦課程思政教學比賽,遴選了100名課程思政優秀教師。注重教師間聯動,切實加強專任教師與輔導員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部門與學院之間、學院與學院之間的協同聯動,打破育人的壁壘,形成交叉融合工作機制。學校精心遴選黨委理論宣講團、大學生紅色理論宣講團等宣講團隊,面向全校師生開展遼寧紅色“六地”文化等理論宣講,厚植愛國情懷。5年來,1名教師及其團隊獲得國家級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及教學團隊榮譽稱號,1門課程入選國家課程思政示范項目,2項“三全育人”成果獲得遼寧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二、立足“全過程育人”,推動“大思政”協同化建設
堅守思政課堂主渠道。學校印發《沈陽建筑大學深化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意見》,整體規劃思政課課程目標,調整創新思政課課程體系,統籌推進思政課課程內容建設,持續推動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主陣地建設。制定思政課教師職稱評聘“三單”政策,足額撥付思政專項經費,學科專項資助逐年增加,思政課教師崗位津貼發放到位。高質量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開設“四史”等選擇性必修課,積極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群。依托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網絡集體備課平臺、周末大講堂平臺等,促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精準定位、差異銜接、合力育人,深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拓展第二課堂新空間。學校著力打造“線上+線下”“課上+課下”“校內+校外”育人空間,不斷拓展“大思政課”育人場域。依托校雷鋒庭院、校史陳列館等紅色育人景觀開展思政課情景教學,讓思政課程與紅色文化、校史文化、建筑文化、景觀文化、生態文化、狀元文化、工匠文化、雷鋒文化、廉政文化、校友文化等學校特色文化有機結合,將“行走的思政課”作為“全過程育人”的重要舉措,不斷豐富教學資源,激發課堂活力,整個校園成為砥礪思想、啟智潤心的沃土,打造了行業特色高校文化育人的范本。持續完善第二課堂育人體系,打造長廊讀書節、科技文化節、社團文化節、大學生藝術節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堅持把“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作為新時代“三全育人”的新載體和抓手,深入實施“一心、兩軸、三區、四化、十進、五育”的“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規劃,全力推進實現“學院+社區”項目化協同育人模式的全覆蓋,努力將學生社區打造成“三全育人”實踐園地。注重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在全省高校率先成立校級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并依托承建遼寧省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遼寧省易班發展中心的契機,有效占領網絡育人陣地,學校“易班+”模式建設成為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品牌,學校連續三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易班共建高校。
搭建社會實踐大課堂。學校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成立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并定期開展理論研討,運用科學的立場觀點方法推動育人工作,成立“大思政課”實踐研究中心,制定《沈陽建筑大學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建好“大師資”。注重發揮遼寧紅色“六地”育人優勢,與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撫順雷鋒學院等簽訂共建協議,不斷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定期開展“開學第一課”“三名講壇”“勞模講壇”等活動,邀請大國工匠、全國勞動模范方文墨,時代楷模曲建武等新時代先進典型為廣大師生做專題報告,講授生動的思政大課,激勵教育廣大師生堅定理想信念、立志報效國家。堅持打造形成“同升國旗、共唱國歌”“從校史中感悟黨史”“弘揚雷鋒精神 凝聚奮斗力量”等一系列師生喜聞樂見的特色活動品牌,引導學生在參加“大思政課”活動中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立足“全方位育人”,推動“大思政”特色化建設
突出德育鑄魂。堅持把學雷鋒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線,依托校內學雷鋒實踐陣地——“雷鋒庭院”,定期開展學雷鋒活動,每年的“3月5日”“8月15日”“9月28日”等重要時間節點,學校都會開展豐富多彩的“學雷鋒”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激勵師生自覺做新時代雷鋒精神傳人。學校深入開展校園雷鋒班、雷鋒團支部創建活動,組建了“研行合一”研究生黨員志愿服務先鋒隊,“郭明義愛心團隊沈陽建筑大學分隊”等學雷鋒組織。涌現出了遼寧好人·最美大學生劉佳穎,全國輔導員年度人物、遼寧省崗位學雷鋒標兵努爾麥麥提·吐爾孫等一大批學雷鋒先進典型。
強化智育固本。牢固樹立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貫徹落實“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思想大討論、“金課堂”系列觀摩、學風八率建設等活動,實現教師教學管理科學規范。高度重視學風建設,組織開展“校長獎學金”評選、優良學風事跡報告會、科技文化節等活動,努力營造良好學術氛圍。深化與企業的合作關系,積極邀請企業技術人員來校進行講座和授課,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實踐機會,增強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培養大學生鍥而不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創新的精神。
側重體育強身。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將體育運動中蘊含的規則意識、組織紀律意識、健康意識,融入到體育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體育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貫穿全年舉辦群眾性競技型體育賽事,持續完善學校運動會、建大杯、校長杯、新生杯、院長杯等各級各類體育競賽體系。持續開展體育文化節、冰上運動會、“一二·九”長跑等活動,建設陽光體育運動校園,營造濃厚的全民健身氛圍。
倚重美育潤心。堅持將美育融入教育教學活動各環節,每年開設30余門藝術類選修課,經常性開展形式多樣、品格高雅的社團專場演出,藝術文化節、高雅藝術進校園、少數民族文化節等美育實踐活動,推進藝術類學生社團發展,全面提升學生文化理解、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等核心素養,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充分利用學校長廊、建筑博物館、圖書館、櫥窗、展示屏、校園網等展示師生書法、繪畫、設計作品等藝術文化成果,打造了立體式的校園美育展示空間。學校獲評遼寧省最美校園,多次獲評遼寧省大學生藝術展演優秀組織單位。
注重勞育正行。學校堅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印發《沈陽建筑大學本科生勞動教育指導意見》《沈陽建筑大學大學生勞動實踐教育工作方案》等文件,不斷建立健全勞動教育組織實施工作機制。將勞動教育與生態文明校園建設有機結合,依托校園稻田景觀,開展“勞動·感恩·奉獻”“同心筑夢,共育良田”等主題勞動體驗實踐活動,定期舉辦水稻播種節、收獲節活動,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耕作的樂趣,感悟勞動之美。學校以創建“生態、節能、衛生、安全”型校園為目標,開設了建大農場、葡萄園等特色勞動教育教學實踐基地,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投身綠色學校、美麗校園、綠滿遼寧建設。學校被評為“遼寧省首批勞動教育示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