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師范大學:“蘇區紅”浸潤“石榴籽” 扎實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作為教育部首批“紅色文化弘揚基地”、江西省首批“紅色基因傳承示范校”。多年來,贛南師范大學堅持利用贛南蘇區紅色資源鑄紅心、育紅情,扎實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以下簡稱“鑄牢教育”),形成“蘇區紅”浸潤“石榴籽”的濃厚氛圍和生動局面。
一、系統謀劃強引領
學校黨委將鑄牢教育融入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建立以“四入”為抓手的機制,與黨建思政、意識形態、文化宣傳、教學科研、日常管理工作一體推進。一是納入工作計劃,將鑄牢教育任務納入學校及部門(學院)年度工作要點、任務清單、述職報告、考核指標,推動各單位、各部門以強烈的使命感壓實鑄牢教育責任。二是進入教學科研體系,面向全校開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公選課程、在《形勢與政策》課程中增加《新時代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專題、在歷史學專業開設《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專題課;成立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聚焦革命老區民族事務治理與鄉村振興、客家移民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6個方面開展理論研究。三是嵌入學生第二課堂,建設精品第二課堂體系,成立“紅石榴”大學生志愿服務團、“蘇區紅”大學生宣講團等社團,組織開展“紅石榴”文化節、民族美食節、“非遺”進校園、“石榴花開”社會實踐成果展等活動,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四是融入日常教育管理,將鑄牢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法制安全教育、愛校榮校教育等相結合,列為入學教育、畢業教育必修內容,引導學生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向同行。在“一站式”學生社區服務中心設立“紅石榴”工作站,開展“石榴籽”宿舍文化建設,推動鑄牢教育進社區、進生活。
二、以文化人育紅情
堅持用蘇區精神滋潤大學生心田,多措并舉教育學生在紅色基因中汲取養分,增強“五個認同”。學校建設中央蘇區歷史博物館、客家文物博物館,向師生宣傳展示中央蘇區時期黨的民族政策與實踐成果、贛閩粵邊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開發“蘇區紅”數字資源庫學習平臺,進行“互聯網+筑牢教育”的探索與創新。打造《革命詩詞中的蘇區精神》《跟著習近平總書記學經典》等校本課程,舉辦“國學大講堂”文化講座和“明湖講壇”學術報告,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用好社會大課堂,每年堅持開展“‘石榴籽’蘇區行”主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師生走進會昌縣洞頭鄉畬族村、全南縣陂頭鎮瑤族村等地開展研學和社會調查。學校先后在20多個鄉、村(含民族鄉、村)建立“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通過實例、實景、實話講好民族團結、蘇區振興的思政大課,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厚植家國情懷。
三、共建共創筑同心
通過聯系、聯動舉措凝心聚力,構筑鑄牢教育和立德樹人同心圓。一是搭建關愛幫扶連心橋:在全校大力弘揚蘇區干部好作風,實施黨員處級干部、教師聯系班級、寢室、社團和群眾制度,開展校領導與學生“面對面”座談、餐敘活動,落實學生就業結對幫扶措施、輔導員談心談話、寢室值班要求,推動思政工作隊伍下沉,在解決各民族學生思想和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凝聚人心。二是打造學習成長共同體:組織成立學習發展與支持中心,建立專業導學、課后助學、以賽促學機制,幫助少數民族及邊遠地區學業困難學生解決學習難題。組建課外學術科技創新團隊,指導學生對接文化傳承、科技創新等戰略需求開展創新實踐,增強各民族學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讀書的成就感與自豪感。三是拓展交流合作新路徑:依托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與贛州市委統戰部聯合開展民族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講座、論壇等活動,借助政府資源和社會力量提升鑄牢教育質量與實效。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斷深化“蘇區紅”浸潤“石榴籽”育人品牌內涵建設,引領師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