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堅持“四融四力”工作法,創新研究生思政育人模式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研究生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最高層次,是國家人才競爭力和科技競爭力的重要支撐。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武漢理工大學認真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部署安排,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研究生群體思維特點和成長規律,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融入研究生培養全過程,創建了以“思想融匯鑄魂、機制融暢固本、實踐融通賦能、文化融達潤心”為核心的“四融四力”工作法,形成了具有理工特色的研究生思政育人新模式。
一、思想融匯鑄魂,強化思政引領力,錨定理想信念“定盤星”
深化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武漢理工大學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出臺《研究生黨支部指導教師選聘實施辦法(試行)》,系統推進研究生黨建“雙百”創建工作,每年支持20余個研究生黨支部和10余名研究生黨員對標立項建設,組織2.5萬余人次參與黨員先鋒行動,持續提升思想境界。積極挖掘建材建工、交通、汽車“三大行業”頭部企業思政育人資源,指導研究生講師團每年建設10個研究生“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讓研究生們在企業一線領悟“四個面向”的重大戰略意義,強化使命擔當,矢志推動科技自立自強,持續筑牢研究生赤心向黨的精神高地。
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武漢理工大學高度重視教育家精神在研究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激勵作用,充分發揮典禮育人功能,強化價值引領,每年邀請校內外知名專家、學者舉辦“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報告會”“聞賢講壇”“鴻儒論壇”等活動100余場。開學典禮上,全國“最美教師”姜德生院士作為教師代表,以“筑夢理工、追光前行”為題分享自己五十余年的科研與教學心得,勉勵全體新生立大志、做實事、勇堅持,要以“國之所需,吾之所向”的責任感,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的宏偉進程;畢業典禮上,全國先進工作者傅正義院士深情回顧科研歷程,激勵青年學子要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國家戰略需求,敢于探索其他人都沒有涉足的領域,開展從0到1的原始創新,勇于向科學技術的深度、廣度和前沿進軍”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和價值追求。
提升網絡思政育人效力。武漢理工大學立足互聯網這一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陣地,聚焦研究生學業、科研、求職等成長需求,著力建設“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微信公眾號和視頻號平臺,打造了“黨建引領”“領航之聲”“研育有方”等優質網絡思政育人欄目,創建了“美韻研華”“研究生校園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研踐視界”等品牌活動;策劃年度研究生思政宣傳工作表彰會,評選“十佳研究生思政新聞”“十佳研究生育人案例”和“優秀研究生宣傳工作者”,不斷激發新時代研究生網絡思政育人活力。2025年,公眾號推送原創育人網文與重要研究生動態新聞200余篇,累計閱讀20萬人次,增加關注近1萬人,已逐步成為研究生人人心向往之的特色宣傳陣地。
二、機制融暢固本,凝聚全域協同力,打造三全育人“共同體”
壓緊壓實導師第一責任人職責。武漢理工大學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準則》等文件精神,每學期舉辦以“爭做四有好導師,培養卓越研究生”為主題的培訓會,共計3800余名研究生指導教師參加,組織校內外4592名專兼職導師參加“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四有導師學院”網上培訓課程;全面修訂《研究生指導教師資格審核管理辦法》《卓越研究生指導教師評選辦法》,運用數據中臺對導師候選人進行量化評價,強化育人導向。自2018年以來,共評選了五屆卓越研究生指導教師共50人,他們“立德修身、敬業立學、教書育人”的良好風貌和優秀事跡激濁揚清、弘揚正氣,引導廣大研究生導師爭先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
健全導輔協同與部門聯動機制。構建四方協同育人體系,建立“導師-輔導員-研工-家長”聯動機制,常態化開展“四必清”動態摸排和“四必談”分級干預,對全體研究生形成“識別-評估-監測-幫扶”閉環管理;建立日常權益維護響應機制,通過各類研究生組織暢通問題反饋渠道,借助IOC(智能運行中心)智能工單系統,實現學生生活急難愁盼問題實時預警、追蹤與反饋;針對特殊困難研究生,成立跨部門協作組,聯動培養、學位、心理、保衛、法務等相關部門力量,共享過程數據,全面協同育人;積極拓展育人資源,建設一批“導學驛站”“研學空間”等新型育人空間場域,集成學業指導、科研協作、心理教育等功能模塊,豐富“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內涵。
創新智慧教育評價與激勵機制。武漢理工大學樹立人才培養新標準,深度構建育人質量與標準體系,圍繞基礎能力、高階思維和未來素養3個層面,從道德品質、專業基礎、身心狀態、學術水平、創新精神、協作本領、知識遷移、數字思辨和人機協同9個維度,構建了符合智能時代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研究生綜合能力評價體系,整合了全校15個職能部門數據資源,使用雷達圖、能力圖譜等可視化工具,動態呈現研究生87項核心能力發展軌跡,并依托研究生成長大數據服務平臺,全過程記錄研究生成長大數據,自動生成個性化的《研究生綜合能力證書》和《研究生成長質量分析報告》,科學評估研究生自我發展狀態,提供成長建議,促進學生終身學習,同時對學校全過程、全員、全方位育人成效給予動態評價和科學指導。
三、實踐融通賦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搭建錘煉本領“大舞臺”
構建全鏈條創新能力培養體系。以研究生創新創業“四維驅動矩陣”為核心,從“意識喚醒、空間拓展、基礎強化、機制完善”四個維度,全力打造“競賽-孵化-轉化”一體化育人平臺。連續14年舉辦“卓研杯”研究生科技文化節,每年設立百萬元支持研究生自由探索創新項目立項,組織“理工合伙人”創新創業挑戰賽、博導論壇、學術微沙龍300余場,涌現出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陳鵬飛等一大批創業先鋒。近五年在中國研究生實踐系列賽累計獲國家級獎項400余項,2024年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創新實踐貢獻力排名躍居全國第五位。
深化工程化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武漢理工大學以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獲批建設為契機,全面構建“校企雙元、項目驅動”實踐育人體系。學校150余個研究生黨支部與科研單位黨支部開展結對共建,實現組織育人和科研育人相融并進;依托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洛陽船舶材料研究所等4家頂尖科研機構建立聯合培養基地,形成“理論-實踐-創新”三階遞進培養路徑;創新“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領域建成33個校企聯合試點班,實現課程設置與產業需求匹配度達90%以上;強化實踐成果應用導向,2025年通過實踐成果授予65名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位居全國高校前列。
四、文化融達潤心,激發內生驅動力,營造向上向美“暖生態”
弘揚和諧導學文化。武漢理工大學堅持以文傳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過系統舉措營造健康和諧的導學文化氛圍。隔年開展全校研究生導學關系調查,建立問題反饋機制,持續督促改進;常態化舉辦“師生運動會”“好導師·導學課”“傾聽理研”等品牌活動,拓展交流場景,濃郁育人氛圍;健全師德師風長效機制,將人文關懷納入導學思政工作體系,在開學季、畢業季、教師節等重要節點充分發揮“四好”研究生導學團隊的示范引領作用,筑牢和諧導學根基。依托研究生講師團遴選優秀講師組建卓越研究生導師事跡宣講團,深挖宣傳暖心感恩的導學故事,組織優秀導學團隊參加“卓越之光”理工故事展演,匯編《我和導師的點滴故事》《我和導師的精彩瞬間》,奏響師生同心共進的協奏曲。
涵育卓越品牌文化。武漢理工大學著力營造具有理工卓越特質、彰顯學科特色的校園文化生態,讓研究生在昂揚向上的環境中健康成長。研究生微信公眾號定期推出《榜樣力量》專欄,通過舉辦“全國自強模范”黃鶯事跡分享交流會,宣傳國家獎學金、校三好研究生標兵獲得者的風采,激勵莘莘學子克難奮進,成就卓越自我;持續培育研究生樣板黨支部、建設“四好”研究生導學團隊、評選“最美”實驗室(工作室),激勵師生向善向美;打造富有學科特色的文化育人品牌:“才思飛揚”文化節、 “交通文化節”等活動,激勵研究生專注學術、熱愛行業、追求卓越,極大地增強了研究生的學科認同和發展自信。
厚植理工根情文化。一流的文化培育一流的校友,一流的校友成就一流的大學。學校不斷深化“暖心助研”工作體系,舉辦“師生共慶小年”“寒假留校學生團年飯”等暖心活動,每年面向2000余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定制“助研禮包”,發放“暖冬五件套”和愛心援助基金,精準幫扶經濟困難學生,不斷提升立德樹人溫度;構建“知校愛校榮校”的文化氛圍,開展“校史館與藝術館參觀”“研途情深·致敬導師”“學位論文最美致謝”“我與導師合影”等系列活動,強化情感認同;搭建校企協同育人平臺,組織研究生利用假期走訪行業骨干企業,邀請優秀校友回校分享成長故事,追憶求學點滴、共話理工印記、傳承理工精神。
通過系統實施“四融四力”工作法,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面貌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展望未來,我們將不斷探索新時代研究生思政工作的新規律、新路徑、新方法,努力培養更多心懷“國之大者”的拔尖創新人才,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貢獻更大的理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