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科技大學:聚力“三個融合”,構建“大思政”育人新模式
“工匠精神需要代代相傳,青年一代要接好接力棒。”日前,全國人大代表魏巧、林田中等應邀擔任江蘇科技大學思政課特聘教師,結合自身履職經歷和社會熱點問題為學生講授“大思政課”,這是學校開展“代表融入大思政,校地融合育新人”活動的側寫。近年來,學校積極推進思想政治工作創新,著力拓展大視野、構建大格局、優化大環境,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探索構建江科大特色的“大思政”育人新模式。
融合多維視野繪好“規劃圖”,涵養“大”格局
學校扎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深刻理解新時代“大思政”建設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緊扣時代脈搏,扎根鎮江沃土,探索校地融合思政育人創新發展。
立足“教育強國高校何為”的時代視野,扛起培育人的大擔當。貫通機制精準發力,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協同聯動、師生全員參與”的思想政治工作立體化工作格局。聯合鎮江市人大常委會創新開展“代表融人‘大思政’,校地融合育新人”,引導師生拓寬大視野、認清大趨勢,實現人大代表履職能力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守正創新雙向奔赴。鎮江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李健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討論,強調該舉措有利于引導青年學子深入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和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的精神實質。
立足強化培根鑄魂的育人視野,凝聚塑造人的大合力。整合校內外思政育人資源,構建政府、社會、學校協同聯動的思政育人共同體,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活動共辦。出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方案”、“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建設實施方案”、“代表融入‘大思政’,校地融合育新人”活動方案等系列組合文件,從切實推進“時代新人鑄魂工程”、配齊建強師資隊伍、創新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強化數字賦能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布局“大思政”建設,有力推進思想政治工作“大協同”、育人機制“全貫通”、育人要素“強融合”,凝聚“大思政課”之“大”的內在合力
立足源遠流長的歷史傳承視野,涵養江科大人的大情懷。探索構建跨越歷史維度、多維時空協同育人的新形態。學校自黃浦江畔揚帆啟航,沿運河之濱砥礪前行,于長山之麓扎根發展,始終與黨和國家同向同行,始終與中國船舶工業的發展緊密相連,在長期辦學實踐中,培育“興船報國”文化、傳承“船魂”精神、堅守“深藍底色”。學校實施“‘船魂’精神傳承創新工程”、校史文脈傳承工程,推出《江科大的故事》《我和江科大的故事》《這些驚艷了歲月的老照片》等系列專欄,引導學生感悟時代大邏輯、大學問、大道理,為行業培養輸送了一大批行業特質人才,被譽為“中國造船工程師搖籃”。
融合多方主體夯實“主渠道”,走近“大”先生
學校以系統思維打造思政教學新模式,提質增效;以創新思維推進人大代表融入思政教育教學,暢通資源;以共享思維聯動校地協同育人,拓展邊界。系列舉措有效引導學生走近時代“大”先生,筑牢信仰根基。
以系統思維提質效。形成“三結合一同步”的思政課教學模式,將“道理、學理與哲理”“偉大成就、黨的歷史與經典論著”“理論教學、案例教學與實踐教學”三者結合,將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的教學模式,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虛擬仿真體驗教學中心”。校領導帶頭講思政第一課、形勢政策課,與青年學生共話時代擔當。實施“課程思政聚合行動”,成立課程思政工作領導小組、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策劃“船模館里鑄船魂”“大船上的思政課”等,將行業特色資源、大國重器科研成果融入課程思政教學,促進專業課與思政課形成協同效應。“人民海軍簡史”被遴選為江蘇省教育廳紅色研學精品思政課程,學校教師獲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學展示活動特等獎、江蘇省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特等獎。
用創新思維推改革。暢通人才資源,建立人大代表與思政教師“雙聘制”。聘請10名在鎮全國、省、市人大代表擔任“大思政課”特聘教師,鎮江市人大常委會對應聘請10名學校思政課教師作為代表履職助理,形成校地優勢互補局面。推進人大代表進課堂講專題思政課,內容涵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主法治建設、民生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改革創新等;推進人大代表助力思政課建設,結合各自履職實踐與學校思政課教師分享深入基層調研、密切聯系群眾、積極建言獻策、推動民生實事解決等生動案例;師生受邀走進“人大講壇”,與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人員共同開展專題培訓;打造“榜樣領航”思政品牌,邀請兩院院士、模范人物、大國工匠等新時代先進典型進校宣講,引導學生真切感受和正確認知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
讓共享思維擴參與。深化校史館、船舶文化館等場館建設,完善中國傳統蠶桑絲織技藝基地、紅石榴工作室等校內思政教育載體。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提升思政課針對性、吸引力。牽頭成立鎮江市大中小學思政教育與勞動教育一體化聯盟,與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國家級)及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省級)開展“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合作共建,獲批國家文物局和教育部聯合開展的以革命文物為主題的“大思政課”優質資源建設精品項目、“江蘇館校合作優秀案例”。建成了一批優質教學資源,編撰《船海類高校思政課案例教學指導教程》,獲江蘇省高校優質思政課教學資源建設一等獎,1部教材被遴選為省“十四五”規劃教材。
融合多元資源堅持“尋真知”,優化“大”平臺
學校構建“課堂+社會”“理論+實踐”的育人體系,積極推動思政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強化校地、校企合作,搭建優化思政育人平臺,培養出全國見義勇為勇士、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感動中國江蘇年度人物、全網點贊的守信知恩模范等一大批學生先進典型。
校地聯動,設立“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依托“四個聯系點”和人大代表聯絡工作站等,設立1個 “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和6個“大思政課”實踐教學點,組織學生到實踐教學基地開展社會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才干。開展“議題式”實踐教學,指導學生開展社會調查,舉辦“模擬人大”活動,組織思政課教師和學生列席人大常委會、參加“全市五級人大代表統一接待選民日”活動等,使學生在參與基層治理實踐中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認知。
校企融合,實施“卓越計劃”。組織涉船涉海專業學生前往廣船國際有限公司、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揚州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等知名船企,全流程、全方位參與造船各個環節,深入了解新能源船舶建造、港航物流、大宗商品貿易等產業的發展現狀,沉浸式領略現代造船技術魅力,深度參與“艙體舾裝設計”“艙室布置介紹”“船舶生產設計概論”等專業技能培訓,在工程實踐崗位上沉浸式領略現代造船技術魅力,提升專業技能和實踐經驗,讓學生更深切體會“興船報國”崇高使命和責任擔當,為投身船舶工業、服務國家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勇擔使命,分層分類開展實踐。年均組織400余支社會實踐團隊開展革命遺址參訪、紅色研學等愛國主義實踐活動,走進城鄉社區、工礦企業開展與黨政干部、社區書記、勞動模范等“面對面”系列活動,從寶貴精神財富中汲取強大精神力量。積極響應號召投身西部計劃和江蘇大學生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計劃,學校眾多有志青年踴躍參與,踏上服務西部、助力鄉村振興的偉大征程。開設農桑文化行走課堂,傳承非遺技藝,投身“一帶一路”倡議。培育“糧心”文化品牌,依托“金谷志愿服務中心”,開展“知糧愛糧”系列活動,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