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同行——校史里的中國》:一份“大思政課”的精品盛宴
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明確提出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其中強大的思政引領力在“六力”中居首位,彰顯其在教育強國內涵中的分量,凸顯其在教育強國要素中的位置,體現其在教育強國指標中的地位。
隨著時代變遷和形勢發展,保證政治方向、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民族凝聚力、構建精神家園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功能,需要不斷守正創新、豐富發展,特別需要思政元素、資源和教育形式、引導方法等以數字化方式創新實踐。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教育部聯合攝制的大思政主題電視專題片《大道同行——校史里的中國》,通過“沉浸式課堂”深入挖掘校史檔案、探訪歷史場景,以高校成長發展映照國家奮進征程,倍受多方好評與贊嘆,如一泓泓清泉,沁人心脾,再現珍貴歷史記憶;又似一股股暖流,溫暖人心,激發師生前行力量。
該片以“校史見國史”為獨特敘事主線,選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大連理工大學、重慶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東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十所高校作為敘事載體,通過回溯這些高校的發展脈絡,全景式展現新中國從艱難創業到蓬勃發展的壯闊征程。節目內容與表現形式所展現的思想穿透力、時空洞察力、形式創造力,具有全新思政課堂“大格局”的特征、“大思政課”建設的新形態,其創新性、內涵性、拓展性為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思政教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樣板和示范。
固本培元,思想味道強化導航功效
意氣風發地站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今天,通過《大道同行——校史里的中國》中這十所高校歷史片段的回眸,我們堅信地確認,沒有思想上的站立,就不可能舒展新氣象的畫卷;沒有信念上的堅定,就不可能高揚新征程的風帆。北京大學在新文化運動中便擎起思想解放的火炬,李大釗引入馬克思主義課程,如破曉曙光,照亮思想覺醒的征程;浩大的文化工程《馬藏編纂與研究工程》還原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源和流。復旦大學“日月光華,旦復旦兮”,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讓真理之聲響徹華夏,“真理的味道,有點甜”;歷時30年編纂《中國歷史地圖集》的出版,被公認是新中國社會科學最重大的兩項成果之一,闡釋了“鍥而不舍,終身以之”對真理的追求和對國家利益的貢獻。清華大學一部《馬蘭花開》,致敬了鄧稼先等隱姓埋名的科研先驅,他們在新中國科技自立自強呼喚中展現高校勇擔攻堅克難主力軍的作用;60年在核能領域不斷取得突破,主動擔當,完善重大攻關方向和組織,與民族共命運,隨時代同發展。“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鐵人王進喜名言融入了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人精神血脈,激勵著一代代學子擔起了引領能源領域高等教育的重任,挺起了能源報國的脊梁......《大道同行——校史里的中國》以微觀的校史為切入點,以小見大,從方寸校史中洞察家國長卷,展現了新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壯闊征程。
該片中,富有生動性的青年校史解說員們帶著我們走進了一所所高校,將一個個鮮活的校史故事娓娓道來,構成了一堂堂時空穿越、現實需求的“大思政課”,其深刻的道理和震撼的史料,彰顯著“大思政課”的思想深度和價值意蘊,更蘊含著國運家史的智慧與人生哲理的深邃。固本培元,啟迪后者,她們的理念與影響如涓涓細流,滲透在受眾者們理想信念、追求探索、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十所高校的十部紀錄片,讓國家發展的歷史不再是簡單的時間序列和事件鋪陳,而是通過典型人物的群像刻畫、跨越時空的青春對話,以及對歷史縱深的深刻解讀,全方位、多角度呈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發展軌跡。這個時空的跨越,也是中國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發展的歷程,既顯現了大師先賢的道德修養,還透射著國家治理方略的優越性,在波瀾壯闊的畫卷中,熠熠生輝。
培根鑄魂,精神力量倍增強基作用
大思政主題電視專題片《大道同行——校史里的中國》通過“主題錨定精神高度+小標題具象化敘事”的結構,將校史故事轉化為思政教育的生動教材,實現宏大敘事與個體記憶的有機融合,讓理想信念教育更具感染力與穿透力。節目播出后,深受各方普遍而一致的贊譽,也充分印證:越是變革重塑的時代,越需要精神的感召;越是砥礪奮進的時期,越需要力量的凝聚。該片匯聚了34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還特邀了17位85歲以上的資深專家,他們以深厚的學術積淀與珍貴的歲月記憶,為校史與國史的交織書寫出生動注腳,為紀錄片注入專業深度與人文溫度。如無論是50多年前為氫彈爆炸成功作出巨大貢獻的高速攝影機,還是中國在盾構機關鍵技術領域的突破,再到已登上機器人領域權威期刊封面的無人機與人工智能融合,浙江大學的科研團隊以其“求是創新”精神品格表達了對祖國的清澈之愛和對日新月異國家的自豪感。華中科技大學從建校初期以“一根扁擔挑出一所大學”的魄力,在喻家山荒地上建起工科重鎮,到傳承這種開拓精神的引力中心團隊數十年如一日在山洞實驗室攻堅,最終測出全球最精準的萬有引力常數,再到該校船舶拖曳水池50年如一日助力國之重器。重慶大學從五代人的科研隊伍47年來致力于國家能源安全、響應國家雙碳戰略,再到歷時16年靠師生肩挑手扛建起的世界上首個專注于能源裝備安全與自然災害防御的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平臺,成為國家科技創新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等,代代重大人踐行“耐勞苦、尚儉樸、勤學業、愛國家”樸實無華的校訓,詮釋了與祖國同行、與時代同向的責任擔當,扎根中國大地,求解時代難題,把科研做到人民和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校史見國史”,深入挖掘選取高校的校史精髓,以獨特視角解碼中國高等教育與國家發展同步奮進的壯闊歷程,開啟新時代思政教育的全新篇章。十所高校從不同的歷史方位、不同的專業領域、不同的精神脈絡出發,卻共同折射出高校育人與國家命運的休戚與共、同頻共振。他們無不回應著“教育強國,高校何為”的時代叩問——以卓越的學術成就回報國家,以深厚的家國情懷奉獻社會,以無畏的創新精神引領發展。校史中的文化基因代代傳承,成為國家精神譜系的縮影,成為未來指引激勵的標桿。這種強大的思想武器,強大的精神支柱,強大的擔當魄力,這是社會進步和思政引領的真實寫照,也是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的最好教材,更是各項事業砥礪向前的力量源泉和前景感召。
啟智潤心,家國情懷浸潤育人根本
從新式學堂到世界一流大學,教育始終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基石,人才培養始終是教育強國的根本,中國高等教育成長史折射出新中國發展史、中國共產黨發展史。大學之大,經天緯地;大學之學,才蓋寰宇。高校作為知識創新、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肩負著為國家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歷史使命。電視專題片《大道同行——校史里的中國》恰如其分地將所選高校校史挖掘和呈現,單獨成篇揭示了一個個熱血丹心的故事,展現了一份份家國情感的厚重,綜合串鏈就是追蹤赤心報國的脈絡,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重溫歷史演變的溫度與厚度。如大連理工大學從第一艘核潛艇、第一個現代化油港,到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港珠澳大橋、C919大飛機、南海島礁這些國之重器和大國工程,從沒有忘記自己與國同行的選擇與使命,從未停歇過跟隨祖國巨變的步履;東北大學曾建校初期十五載流亡辦學,櫛風沐雨,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興衰變遷,寫就了一部可歌可泣的愛國史詩,昔日“國家有所呼,青年有所應”,今日“青年多一份拼搏,科技多一份創新,祖國多一份精彩”;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將“航空報國”的紅色基因以及“志在長空”的藍色夢想,融入到師生的精神血脈中,打破學科壁壘,匯聚優質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把青年一代培養造就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戰略任務。十所大學記錄片,十段高校奮斗史。校史里見國史,校運中看國運。這場“大思政課”見證了深扎理想信念的根,傳承了鑄牢政治信仰的魂,奏響了把正思想行為的弦。《薪火相傳》《行勝于言》《博學篤志》《求是創新》《敢為人先》《與國同行》《誓作前鋒》《能源報國》《知行合一》《航空報國》,每一所高校的校史,都是一部生動的歷史教科書,一份濃縮立德樹人的魂,都在深刻而深情地講述著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教育的根本問題,更將激發著萬千砥礪中的青春,與時代同題共答、同向發力。這些校史不再僅是塵封的檔案,而作為啟智潤心的精品,成為映照國運的明鏡。
用忠誠與信仰鑄就永恒的豐碑,用創新與實干書寫愛國情義。主題電視專題片《大道同行——校史里的中國》著眼高質量啟動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開創性地以“校史見國史”為主線,以所選的高校成長發展映照國家奮斗征程,將校史故事轉化為思政教育的生動教材,大力倡導小我融入大我的奮進歷程,讓理想信念教育更具感染力與穿透力,在中國式現代化美好進程中,奮力譜寫教育強國目標實現的壯麗圖景和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