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以實干書寫奮進之筆——甘肅省高校教師黨支部“強國行”事跡綜述
6月的瑪曲,水草豐茂、美不勝收,蘭州大學生態學院教授馬妙君正帶著學生科考。作為該校“甘南草原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負責人,馬妙君帶領團隊常年奔走在青藏高原,開展高寒草甸、沼澤濕地保護工作。
“我的入黨動力來源于團隊精神傳承,在老師們的感染帶動下,團隊學生入黨比例也非常之高。就我自己的學生來說,大概有90%是黨員,剩下10%也正在積極向黨組織靠攏。”馬妙君說。
在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中,一批優秀黨支部以創新為筆、以實干為墨,書寫了黨建與事業發展深度融合的生動篇章。他們如何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怎樣激活師生黨員的先鋒力量?記者深入多所高校,掃描優秀黨支部的先進事跡,解碼其背后的“紅色密碼”。
筑牢思想根基:理論學習的“創新實踐者”
黨支部是政治組織,政治屬性是黨支部的根本屬性,政治功能是黨支部的核心功能。蘭州文理學院傳媒工程學院教工支部委員會始終把政治理論學習擺在首位,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支部黨員頭腦,在每次支部黨員集中學習活動和安排的自學過程中,不斷教育黨員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真正從根本上轉變思想觀念,讓每一位支部黨員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斷引導教師黨員努力成為“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和“四個相統一”的表率,切實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我們要求黨員先學一步、學深一層,把‘高大上’的理論轉化成‘接地氣’的語言。”傳媒工程學院教工黨支部書記楊惠介紹說,該支部以搭建教工黨員服務平臺為載體,通過“黨員幫扶小組”“黨員服務團隊”,通過組織宣講報告、座談交流等形式,廣泛宣傳典型,引導大家向先進學習,向榜樣靠齊,形成了學做先進、爭當先進的濃厚氛圍。
西北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高原交匯區水資源安全與水環境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黨支部創新實施“先鋒領航”工程,通過“雙帶頭人”示范引領,系統性構建“思想筑基—業務淬煉—服務踐行”三維培養體系和“黨建+教學+科研+服務”四維融創體系,打造出黨建與教學科研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同時,逐步深化黨建聯建協同發展模式,與中國科學院蘭州化物所、蘭大一院等科研醫療單位深化戰略合作,架起資源聯享、發展聯動的橋梁,以黨建引領貫穿于科研攻關、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全過程。該支部書記盧小泉教授發揮頭雁作用,開展宣講活動累計20余場,覆蓋受眾達1000余人次,讓黨的聲音走進課堂、走進科研一線。
甘肅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工黨支部通過“三區服務”、科研項目及學校農業人才培訓基地等平臺與地方農技部門、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及農民等對接,以馬鈴薯、中藥材和蘋果等甘肅特色產業中的植物保護問題需求為導向,形成“科技專家+村級專家”兩級培訓專家模式,2年共開展培訓100余場次,線下培訓5000余人次,發放技術資料1萬余冊,為農作物的健康生長保駕護航,促進了農業產業發展、企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在基層落地落實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
扎根育人一線:學生成長的“紅色引路人”
甘肅警察學院治安系教師孫靚梅在“公共安全危機管理”教學中,巧設“自我介紹”破冰環節,引導學生從“小我”到“大我”,通過詩詞、影像等個性化表達展現精神風貌,受到了大學生的青睞。
在課堂教學環節,她運用“情景模擬+雙師授課”模式,一方面依托虛擬仿真教學平臺,組織學生開展多部門協同應急演練;另一方面邀請公安指揮中心、應急管理局的黨員業務骨干走進課堂,結合實戰經驗講解危機處置要點,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
“我們通過將新時期危機管理的生動經驗引入課程,使學生在教學中不僅能感知‘自然和諧’‘政治擔當’等思政情感,同時注重將基本理論總結升華并兼顧專業知識系統性。”孫靚梅說。
近年來,甘肅警察學院治安系黨支部充分發掘治安管理專業豐富的思政資源,推動公安課程思政教育創新,引導師生感悟偉大成就、汲取奮進力量,厚植為民情懷與責任意識。治安系黨員教師王剛堅持將人民警察職業精神教育融入專業知識講授,堅持“教、學、研、練、戰”一體化教學模式,引入公安實戰案例、模擬執法場景,培養的學生得到了用人單位一致好評。
甘肅政法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教工黨支部教師在課堂上不僅傳授專業知識,還注重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和社會責任感,通過開展主題班會、黨課教育等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針對網絡空間安全實戰人才培養中的行業實踐問題,該黨支部發起“紅色紐帶工程”,舉辦“跨界黨課沙龍”,為高水平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建設注入強大動力。
為更好地把生態文明教育深度融入“大思政課”,蘭州大學生態學院高寒與干旱生態學研究團隊黨支部積極打造的本科生課程《進化生態學》《普通生態學》被學校認定為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此外,黨支部教師充分發揮干旱生態學和荒漠化治理等領域的研究優勢和專業特色,圍繞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求,通過調查研究形成高質量的咨詢報告、對策建議。
深夜的西北師范大學的一間實驗室里,燈光依舊明亮。盧小泉教授,俯身在一臺精密的掃描光電化學顯微鏡前,手中的磨制針在顯微鏡下閃爍著微光。他的額頭上沁出細密的汗珠,卻依然耐心地為身旁的學生示范著每一個動作。
磨針制針是操作這臺高端設備的關鍵,針尖的直徑必須達到微納米級,稍有不慎,幾個小時的辛苦就會付諸東流。許多學生第一次嘗試時,總因力度控制不當而失敗。盧小泉從不著急,他創建了“理論+實操+反饋”的獨特教學模式,手把手地教,從材料選擇到研磨角度,從手腕力度到磨制節奏,連最微小的細節都不放過。有位學生回憶說:“有一次我連續失敗了十幾次,幾乎想放棄,盧老師卻陪我熬到凌晨,最后他握著我的手帶我做了一遍,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匠心。”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是盧小泉常掛在嘴邊的話,他不僅傳授技術,更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們的科研態度。從隴原農田到高校實驗室,這支科研小分隊以科研為筆、以教育為墨,在顯微鏡下的育人堅守中傳承科研精神,激勵著更多青年一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砥礪前行。
賦能社會發展:鄉村振興的“高校智囊團”
“401.96公斤!”“304.18公斤!”……炎炎夏日,麥浪滾滾,在隴東黃土高原上,當聽到這兩組數據時,平涼市崆峒區峽門鄉汪陳灣村的村民沸騰了。
這是平涼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種子站和農機推廣中心的專家經過收割、脫粒、去雜、水分測定、稱重等環節,對蘭州大學幫扶村——平涼市崆峒區峽門鄉汪陳灣村試種的“蘭大211”旱地冬小麥示范田和農戶自留種小麥畝產的實打實測數據。
近年來,蘭州大學生態學院高寒與干旱生態學研究團隊黨支部傳承創新、助農增收,培育審定“蘭大211”和“蘭大182”小麥新品種以及“蘭大116”和“蘭大612”等新品系,助力群眾增產增收和保障糧食安全。
同樣,甘肅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工黨支部教師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開展技術培訓和生產指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把農業科技知識手把手傳遞給農民,并依托科研項目、科技示范基地、科技服務小院和院地院企合作等平臺,研發集成推廣新模式、新品種,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了農業科技支持。
該支部黨員楊成德每年作為蘭州海關外聘技術專家對河西制種基地制種作物進行產地檢疫,為阻截有害生物入侵提供技術支持;劉長仲教授參與完成的國家公益性科研行業專項“重大蔬菜害蟲韭蛆綠色防控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揭示了蔥蒜類作物重要害蟲韭蛆的危害規律與暴發成災機制,集成了以“日曬高溫覆膜法”為核心的綠色防控技術體系,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我們黨支部以強農興農為己任,與地方農技部門、農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對接,深入田間地頭,把農業科技知識以農民易于理解的通俗形式傳遞給大家,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在基層落地落實和建設美麗幸福新家園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形成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該校教工黨支部書記張樹武說。
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從講臺到社會大課堂,甘肅省高校優秀黨支部正以紅色基因凝聚奮進力量,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和戰斗堡壘作用,為學校高質量發展和培養高質量人才作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