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科技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構建“三館聯動”一站式社區育人共同體,打造“船魂”聚力育人新范式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建設海洋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任務”。作為江蘇省唯一一所以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為主要服務面向的行業特色型大學,江蘇科技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深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足“興船報國、向海圖強”辦學初心,以“船承匠心”青年學生科技創新思政領航館(簡稱“思政領航館”)、船舶文化館、港航工程數字孿生智慧實驗中心(簡稱“港航實驗中心”)為核心載體,創新構建“三館聯動”一站式社區育人共同體,打造“船魂”聚力育人新范式,通過“文化浸潤鑄魂、實踐錘煉強技、科創賦能提質、協同聯動增效”育人環節,將“船魂”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一、文化浸潤鑄魂:以“船史”潤心厚植興船報國根基
三館聯動挖掘船舶工業發展史、行業奮斗史、校友成長史等思政資源,構建“沉浸式+情境化”思政育人體系,讓紅色基因與海洋強國情懷融入學生血脈。船舶文化館作為江蘇省高校統一戰線同心教育實踐基地,展陳楊槱院士、景榮春教授等先進事跡以及“大國重器”模型,通過實景式體驗、AR虛擬技術情境式聚能,打破實地參觀與虛擬體驗的界限,讓師生沉浸式接受艦船海洋文化教育。港航實驗中心文化墻系統呈現中國港口從隋唐漕運到現代智慧港口的發展沿革,結合“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航線圖譜,展現我國海洋事業的歷史跨越。思政領航館梳理海洋強國重大戰略時間軸,展示了“山東艦”“奮斗者號”等國之重器中的青年團隊與江科大校友足跡,如丁一(“山東”號航母副總建造師)、伍常斌(“夢想”號鉆探船副總建造師)等,讓學生在行業榜樣中汲取精神力量。學院在藍途“一站式”學生社區通過空間主題化改造、沉浸式體驗,著力打造集船舶歷史教育、科創實踐展示、行業文化傳播于一體的船舶文化特色街區。通過船脈長廊(船舶工業等的歷史脈絡)、江海印記(“十大名船”科普和模型展示、“中國船舶企業分布”可視化圖譜)、科大答卷(科大服務海洋強國戰略的重大突破)、藍海攻堅(校友參與國之重器建造的奮斗歷程與榜樣力量)、鑄船·藍途里(大學生科創實踐場域)形成“步步有文化、時時受熏陶”的良好氛圍。
學院打造“匠心·‘船’承”育人品牌,常態化開展“船模館里學黨史”“一人一船一故事”“‘船’承大講堂”等系列品牌活動,組織學生黨員擔任講解員,讓學生從船舶工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歷程中厚植專業認同。累計開展專項活動60余場,覆蓋學生2000余人次,切實將思政教育落到實處,構建“精神引領—歷史認知—行動自覺”育人模式。

二、實踐錘煉強技:以“船技”賦能構建專業培養體系
學院依托三館資源打造“理論教學+虛擬仿真+工程實踐”三維培養鏈條,推動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同頻共振。船舶文化館展出了我國古代輝煌的造船歷史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建造的最具代表性的船舶海工裝備模型,是省內重要的艦船特色科普教育基地,承擔《船舶概論》《中國造船史》等課程實景教學,讓學生在觀察船舶模型、聆聽技術講解中建立專業認知。港航實驗中心打造“物理沙盤+數字孿生”實訓平臺,涵蓋內河河道、長江流域、海岸工程等20余項專業教學模型,實現船閘運行、碼頭裝卸、航道疏浚等工藝的全流程模擬,支撐《港口水工建筑物》《海岸工程學》等10門專業課程實踐教學,學生可通過掃碼學習、虛實交互操作深化專業認知。思政領航館以“深藍之光”作品舫、“‘船’承匠心”工作舫為載體,以“全國百強社團”航海模型協會和“鎮江市百優學生社團”港口工程協會為平臺,打造“現代造船杯”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艇身而出”船模仿真制作、“惠生杯”港口工程設計等系列賽事,強化學生工程實踐能力,推動理論向實操轉化。組建“‘船’承匠心”青年實踐團,開展“學紅船精神、做紅船模型、講紅船故事”系列活動,弘揚傳承“大國工匠精神”,推動實踐成果走出校園,將實踐能力轉化為社會服務效能,全面提升學生專業素養與社會服務能力。

三、科創賦能提質:以“船創”領航激活敢闖會創動能
學院秉持“智造未來船舶,賦能海洋強國”理念,將三館作為科創育人主陣地,構建“創意孵化—項目培育—成果轉化”科技創新體系。以“服務第一課堂,培養雙創型高端船舶海工人才”為目標,以賽事為牽引、平臺為支撐,激發學生創新潛能,讓“敢闖會創”成為青春底色。學院構建了貫穿四年的階梯式培養體系:一年級通過學術科技類社團活動啟蒙科創意識,二年級利用本科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和校級科技類活動強化科創能力,三、四年級則投身國家級學科競賽深化科創實踐。學生以科技團隊形式參加各階段的活動與賽事,學院為每個團隊選配科技導師,輔以學長制,搭建科技創新梯隊,從而形成科創學習共同體。在三館聯動的支撐下,學生科創成果顯著,近三年獲得涵蓋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金獎3項在內的國家級獎項百余項。依托鎮江市科技創業孵化體系提供創業環境與硬件保障,通過科技創新團隊導師專業技術指導、社會投融資服務、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扶植等特殊優勢,引導集聚社會資源,充分培育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在校生“船體檢測水下機器人”研發成功并創辦公司反哺社會,切實將創新動能轉化為興船報國的使命擔當,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一舉榮獲國賽金獎。

四、協同聯動增效:以“船聯”聚力打造全域育人生態
學院以打破場館壁壘為突破口,將三館核心資源深度融入“藍途”一站式學生社區,同步聯動校地、校企、家校三方力量,成功構建起“空間貫通、資源整合、全員參與”的全域育人生態,讓育人服務全面覆蓋學生成長的每一個關鍵環節。在空間聯動層面,三館與“藍途”社區形成精準功能互補,真正實現“思政+專業+科創”服務的零距離對接。一方面,面向學生提供專業答疑、實驗指導等“一站式”便捷服務;另一方面,常態化組織“優秀學長經驗分享會”、“簡歷優化指導”等實用活動,切實為學生成長賦能。三館充分聯動資源拓展育人邊界,與鎮江高新區蔣喬街道共建“大學生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開展“揚帆愛心暑托班”“艦船科普進社區”等志愿服務;與中國船舶集團702研究所、大連船舶重工等40余家單位開展“訪企拓崗”,拓展就業崗位800余個,推薦150名學生見習就業;依托學校大數據平臺,整合三館學生參與數據,建立“一人一檔”成長追蹤體系,實現精準化育人。全員聯動匯聚多方育人力量,校院領導班子力量下沉,定期進駐社區開展“校長面對面”、“院長第一課”等活動,18名專任教師擔任班主任,20余名行業專家、優秀校友擔任“校外導師”,輔導員進駐社區輪值服務,形成“校領導領航+專任教師導學+行業導師引路+輔導員護航”的全員育人格局,讓學生在多方關愛與指導中穩步成長。

“三館聯動”一站式社區育人共同體,以“船魂”精神為內核,把興船報國基因融入專業教育、把科創激情寫進青春答卷、把行業資源匯聚成育人洪流,在“興船報國、向海圖強”的時代號角中,交出了一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江科大答卷。未來,學院將繼續放大共同體輻射效應,讓每一艘從這里起錨的青春之船,都駛向建設海洋強國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