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以三維思政賦能“一站式”社區,筑牢育人新陣地
綿陽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工第一黨支部,始終秉持黨的二十大精神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指示,堅定不移地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在學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的浪潮中,黨支部以“服務學生終身發展”為核心理念,創新采用“需求導向+多元協同+動態優化”模式,通過理論宣講、談心談話、競賽指導等一系列多維度、多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將思政力量深度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的構建添磚加瓦,助力學生全面成長與成才。

一、精準化理論宣講,筑牢思想之基
(一)需求調研先行,錨定宣講航向
黨支部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與博寧、博育、博韻、博安四大社區緊密合作,構建起一套層次分明、特色鮮明的理論宣講體系。通過“座談+訪談+分析”的三位一體調研機制,定期組織學生代表召開座談會,深入宿舍與活動區域,收集學生在學業壓力、職業規劃等方面的真實訴求。經過系統分析,將需求細分為“理想信念引領”“實用知識普及”“成長困惑解答”三大模塊,為定制化宣講內容的開發提供了堅實支撐。
(二)分層定制內容,滿足多元需求
針對不同學生的需求差異,黨支部精心設計了分層分類的宣講內容。理想信念類宣講聚焦黨的創新理論與時政熱點,教師圍繞黨的二十大及二十屆一中至四中全會精神等,組織師生共學共議,強化愛國主義與理想信念教育。紅色文化類宣講則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開展“弘揚紅色文化,講好思政故事”活動,通過“故事化、場景化、情感化”的解讀方式,讓思政教育從“理論灌輸”轉變為“情感共鳴”。黨建知識類宣講則打造“學思踐悟?知行合一”互動課堂,探索“黨建+競賽”融合模式,以互動式學習促進“以學促思、以思促行、以行促悟”。
(三)創新形式機制,確保宣講實效
為確保宣講效果,黨支部創新采用了“固定+流動”相結合的宣講模式。各社區設立理論學習固定陣地,配備多媒體設備、紅色文化展板等設施,打造沉浸式學習空間,定期舉辦專題講座、讀書分享會等活動。同時,組建“流動宣講隊”,由骨干教師黨員深入社區、校院團學組織,用“接地氣”“有溫度”的語言傳遞黨的創新理論,實現“宣講陣地隨人走、理論傳播全覆蓋”。



二、常態化開展談心談話,破解成長難題
(一)建強“下沉”陣地,暢通溝通渠道
黨支部從“空間+人員”兩方面入手,夯實談心談話基礎。在學生社區和輔導員辦公室設立接待點,明確黨員教師定期深入社區與學生交流的標準。同時,組建“流動談心小組”,針對學業繁忙、不便到點的學生,提供學生寢室、社區活動中心等靈活約談地點,確保學生“有困惑能找到人、想交流有好去處”。
(二)創新“雙軌”路徑,深入了解學生需求
采用“宿舍走訪+專題座談”相結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學生困惑。宿舍走訪中,教師通過“家常式”交流,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況及潛在需求;專題座談則針對學生代表提出的具體問題,進行全面細致地解答,幫助學生理解思政學習的實踐價值。
(三)完善“跟蹤”機制,保障談話實效
建立“談心檔案”管理制度,詳細記錄學生困惑、建議及解決方案,實行“一人一檔、定期回訪”。對需長期跟進的需求,每季度開展一次后續溝通,讓談心談話從“一次性交流”轉變為“持續性幫扶”,切實化解學生的成長困惑。




三、專業化競賽指導,提升綜合能力
(一)建強競賽指導團隊,夯實競賽基礎
以“老帶新、專兼結合”為原則,組建高素質的競賽指導團隊。邀請學院思政領域專家擔任核心指導,發揮其在競賽規則解讀、思政理論深度挖掘等方面的優勢;吸納青年教師參與,結合其在新媒體技術運用、互動宣講設計等方面的特長,形成“理論把控+形式創新”的互補格局。
(二)全流程精準幫扶,破解備賽難點
圍繞競賽全環節設計指導路徑,從選題策劃到作品打磨,再到賽前沖刺,提供全方位、精細化的指導。選題策劃階段,通過“政策解讀+需求調研”確定選題方向;作品打磨階段,細化環節指導,提升作品質量;賽前沖刺階段,模擬實戰提效,幫助學生提前適應競賽節奏。
(三)轉化競賽成果,提升育人價值
黨支部注重將競賽成果轉化為思政教育資源,實現“一人參賽、全員受益”。通過組織獲獎團隊開展備賽經驗分享會、上傳獲獎作品至社區思政學習平臺等方式,擴大競賽成果的影響力,提升育人效果。近年來,黨支部教師指導學生獲國家級獎項1項、省級獎項4項,有效提升了學校的社會影響力。


四、動態復盤機制,確保服務精準適配
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工第一黨支部以“動態復盤”機制為核心,構建“定期梳理——靶向改進——長效推進”的工作閉環。定期通過工作例會系統匯總理論宣講反饋、談心談話難點與競賽指導經驗;每學期末結合四大社區意見召開總結會議,從內容、形式、方案三方面進行優化調整。針對學生需求的階段性變化,及時調整服務策略,確保一站式社區育人服務的精準適配與高效運行。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工第一黨支部將繼續以堅定的政治立場、創新的工作方法、務實的服務態度,不斷探索思政教育的新路徑、新方法,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