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與時代精神論述
全國“愛國主義與時代精神”學術研討會綜述
莊三紅
(廈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5)
[關鍵詞] 愛國主義;時代內涵;思想政治理論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9-2528(2020)01-0157-003
2019年11月8—10日,由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中心、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發展研究所、《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編輯部聯合主辦的“全國‘愛國主義與時代精神’”學術研討會在廈門大學召開。來自北京師范大學、西南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10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原司長、北京師范大學馮剛教授,《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編輯部查朱和副主編出席開幕式并致辭,廈門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兼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徐進功教授主持開幕式。與會學者圍繞會議主題,就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時代內涵、重要意義、實施路徑,愛國主義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等問題開展深入探討。
一、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時代內涵
愛國主義的時代內涵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前提與基礎。愛國主義是個歷史范疇,具有明確主題和本質。愛國主義在中國的內涵及表現隨著中華民族的不同境遇而不斷變遷,新時代的愛國主義必然具有新的時代內涵。與會專家圍繞“愛國主義的時代內涵”展開討論,認為新時代愛國主義的主題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本質是要實現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的統一。
馮剛教授提出,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時代內涵包含三個層面的內容:愛國主義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內容;新時代愛國主義的主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突出愛國主義導向。馮剛教授還進一步分析了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時代特征,指出新時代的愛國主義就是要實現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的統一,實現面向全體人民與突出重點群體的統一,實現豐富內容與創新載體的統一,以及實現民族情懷與國際胸懷的統一。
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永貴教授提出,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具有三重邏輯。首先,在理論邏輯上,要結合新時代的現實情況認識愛國主義。他認為,中國夢是新時代愛國主義的主線,國家振興、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國際情懷都是愛國主義的內涵。其次,在歷史邏輯上,要理解新時代愛國主義的理性與情懷的關系。最后在實踐邏輯方面,要領會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的價值和擔當,用科學的思想和科學的理論引領人民理性愛國。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徐進功教授認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經成為當代中國人的奮斗目標,同時也成為愛國主義的當代主題。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胡大平教授則從實踐層面強調,愛國就是要捍衛自己的主權,要對同胞認同,對民族記憶的堅守。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張艷濤教授認為,新時代的愛國主義就是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對中國共產黨、對中國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積極的認同,就是發自內心地維護國家的主權、統一、利益和尊嚴,并自覺融入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當中。
二、新時代愛國主義的實施路徑
實施路徑是新時代愛國主義的現實依托,必須根據實際選擇恰當的實施路徑,才能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
馮剛教授從建設維度提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路徑包括四個層面:一是在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實際行動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二是在家庭、學校、社會、政府協同作用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三是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四是在深化理論研究和理論宣傳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新時代愛國主義的實施過程,不能僅僅只重建設,不重批判。武漢大學原黨委副書記駱郁廷教授提出,新時代的愛國主義必須要有“破”有“立”,要在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正確處理好建設性與批判性的關系,從而厚植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情懷。他提出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四破四立,即破歷史虛無主義,立歷史唯物主義;破西方的輿論詆毀,立中國的國家形象;破崇洋媚外的現象,立深厚的愛國情懷;破精致利己主義,立使命擔當精神。廈門大學徐進功教授也提出,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應該更突出中國人民為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斗爭歷史,以及在反抗斗爭中所鍛造出來的偉大精神,而不是簡單地把愛國主義教育扭曲為屈辱史教育;要更突出當代中國的發展成就,形成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強大歷史合力,而不能弱化發展前進的信心。
大學生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對象,應該采取有效的實施路徑。西南大學原黨委書記黃蓉生教授針對新時代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提出了四個關鍵詞:一是明確根本遵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著愛國主義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指出了愛國主義的核心、明確了愛國主義的主題、提出了新時代愛國主義的實踐要求、指明了加強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要求,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根本遵循。二是把握本質要義。抓住愛國主義的本質要義,就是要抓住它的靈魂。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首先要堅持愛國與愛黨相統一,其次要堅持愛國與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最后要堅持愛國與維護民族團結相統一。三是塑造國際視野。實踐層面具體要做到培養大學生的世界眼光、筑牢命運共同體意識,以及堅定“四個自信”。四是進行現實關照。愛國主義教育從來就不是抽象的、停留在書本上的,它必須與實際相結合。這一現實關照首先要回應大學生的需求,包括回應大學生日益增長的愛國主義情感需求、回應大學生日益增長的愛國主義理論需求、回應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實踐需求;其次要澄清認識上的誤解,防止將愛國主義與狹隘民族主義相混淆,防止將愛國、愛黨與愛社會主義割裂開來,防止將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對立起來;最后要選擇正確的方法,打造多元化的主題活動,構建融合化的全媒體,選塑典型榜樣,充分發揮禮儀的教化作用。
王永貴教授基于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的理論、歷史與實踐三重邏輯,提出五點思考:第一,要以時代眼光把握愛國主義科學內涵;第二,要以歷史思維破除愛國主義獨特情懷,對愛國主義的傳統和基因進行研究和梳理;第三,用辯證方法理解愛國主義的存在樣態,用戰略思維對愛國主義進行研判,處理“公與私、一與多、自信與他信”的關系;第四,以批判精神塑造愛國主義奮斗精神,增強奮斗精神和奮斗本領,處理好是與非、善與惡的問題;第五,以自信意志投身愛國主義偉大實踐,以豐富的活動來體現實踐。胡大平教授則認為,要讓學生參與甚至作為主要力量深入地方記憶,了解歷史,理解特定時空中環境與人的互動,挖掘精神財產,是最好的傳統教育方式之一,也是最好的增強民族自信的方式之一。
三、愛國主義與地方性文化資源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四個走出來”,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從改革開放回溯到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溯到中國近代史乃至中華民族史,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源流、民族基因和實踐基礎。因此,新時代的愛國主義內涵應該包含整個中華民族形成和積淀下來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地方文化資源是各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最寶貴的資源與財富。各地文化資源如何發揮它的社會效益,特別是傳承基因、堅定信念、教育教化、鑄魂育人的作用,值得認真思考研究。與會專家結合所在地區的文化資源,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進行了深入探討。
胡大平教授結合南京市原棲霞區十月村毛主席的故事資源,分析了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走進人民記憶,激發民族認同的作用。徐進功教授結合福建省的歷史人文資源、民族抗爭精神、紅色文化資源及改革開放精神四個層面,分析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豐富資源及其運用。石河子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勇教授則從兵團紅色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兵團紅色文化的產生、兵團紅色文化與愛國主義教育的一致性,以及依托兵團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三個方面的內容。閩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陳再生教授以福建閩西紅色文化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蘊涵為主題,闡述了閩西紅色文化在國家層面具有明確的價值目標、在社會層面具有鮮明的價值取向,以及在個人層面具有執著的價值追求的時代價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劉酈教授則結合新中國70年青藏精神的歷史傳承及其當代價值強調,青藏精神不僅是狹義上的青藏高原科考工作者或地質人的科學精神,而且在廣義上更是新中國70年科學救國、科學興國、科學強國的時代精神,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傳承性。
四、愛國主義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愛國主義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的重要內容,思政課教學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必須牢牢把握思政課教學的主陣地,將愛國主義教育自覺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
魯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邢亮教授分析了思政課視域下的高校意識形態主導權,提出高校意識形態主導權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揮主渠道作用,因此要發揮思政課優勢促進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具體包括發揮思政課主陣地優勢、發揮思政課的主渠道優勢、發揮思政課教師的關鍵作用,以及發揮網絡的輔助作用四個方面。華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王輝教授則從思政課教育內涵的視角,提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是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因此,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創新思政課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著力引導大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大學生將“四個自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愛國主義問題的多元研究視角
研討會上,部分專家學者還以多元的、特殊的視角充分探討愛國主義問題。如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楊威教授分析了抗美援朝時期愛國主義教育具有堅持愛國主義教育與抗美援朝相統一、堅持愛國主義教育與國際主義教育相統一、堅持愛國主義教育與革命英雄主義教育相統一、堅持愛國主義教育與群眾性的愛國運動相結合、堅持愛國主義教育與各項實際工作相結合、堅持愛國主義教育與國內其他運動相結合、堅持愛國主義教育與軍民活動相結合、堅持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等八個特點,并指出抗美援朝時期的愛國主義研究對開展黨史國史教育、對正確處理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的關系、對在新時代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的精神、將愛國主義教育與人民生活相結合、對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等五個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有學者針對特殊對象(如新時代新社會群體人員)分析了民營企業、合資企業、基層黨建、各類中介組織及自由職業者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還有學者從五四精神與愛國主義、時代精神與愛國主義、國家認同與愛國主義、國外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的文明向度、道德意蘊等多個角度對愛國主義進行了解讀與分析。
在研究生學術論壇上,來自全國高校的40多名研究生圍繞著“愛國主義與時代精神”這一主題,從自身的學科背景、學習思考和學習體會,發表了自己對愛國主義的理解和見解。研究生們紛紛表示,通過本次學術論壇學習和交流,對愛國主義與時代精神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進一步堅定了“四個自信”。
本次學術研討會凸顯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突出強烈的問題導向意識,內容豐富,角度多樣,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張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