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榮 殷佳慧丨AI浪潮下的教育新篇:育人固本、啟智拓新與技術賦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將教育置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AI技術深刻影響教育變革,其2025年在高考等應試領域展現的卓越表現引發廣泛關注,促使教育界重新思考AI時代的教育本質與發展方向。面對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一方面,要與時俱進地學習應用人工智能賦能教學的工具和方法。另一方面,教育不能忽視對學生啟智、心靈的培養,不能丟掉對認知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這為AI時代中國教育革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工作者應以此為目標,強化使命擔當,超越技術工具局限,聚焦學生智慧與創造力培育,扎實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建設。
一、以人為本:堅守立德樹人,強化價值引領
教育的根本使命始終是“立德樹人”,這一核心在AI時代不僅不能動搖,反而需要被強化和凸顯。一是強化價值引領,錨定育人方向。教育培養的是具有主體性、能駕馭技術的人,而非被技術馴化或替代的“工具人”。當AI在精準執行指令、高效完成特定任務方面展現出強大能力時,人類的核心價值恰恰在于對技術的掌控權與目的性設定。因此,教育必須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技術服務于人”的根本原則,清晰認知技術應用的倫理邊界,警惕并避免陷入“為技術而技術”的異化陷阱,確保技術發展始終指向人的福祉與解放。二是守護情感聯結,筑牢人文根基。教育的靈魂在于其“人味兒”,這是AI無法模擬的珍貴內核。學生的社會化成長本質上是充滿情感聯結與精神共鳴的復雜過程——師生間一個鼓勵的眼神、同伴間一次激烈的思想碰撞、集體生活中對規則的共同遵守與內化,這些飽含溫度的真實互動構成了人格塑造的關鍵場域。反之,AI沒有自我意識、真實情感,更不具備基于人文關懷的價值判斷能力。若將育人過程的核心環節完全交付給AI,人類文明傳承中的依賴情感傳遞、精神感召的珍貴紐帶將被切斷。因此,無論AI技術如何迭代升級,教育必須牢牢守住“人的溫度”這一不可逾越的底線,讓情感的流動、價值觀的塑造、人文精神的涵育成為技術永遠無法替代的教育核心環節。
二、啟智增慧:深化能力本位,鍛造核心素養
應試教育中強調“知識點記憶”的核心邏輯,在面對能瞬間調用和分析海量數據的AI時,其價值正急劇衰減。與之相對的人類獨有的創造力、想象力、審辨思維與復雜情感能力,才是不可逾越的競爭優勢和價值。教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進行根本性轉型已勢在必行。
一是激活創造思維,突破認知邊界。AI時代下,教育須將重心聚焦于創造力與想象力的深度培育。AI在處理標準化、結構化任務時效率極高,但在需要突破框架、無中生有的創造性領域卻往往顯得笨拙:它能生成邏輯自洽的答案,卻難以產生顛覆性的“頓悟”;能整合現有知識,卻無法憑空構建全新的認知范式或理論體系。教育應以知識為基石而非終點,向大力推廣項目式學習(PBL)、設計思維、跨學科融合實踐等模式方向發展,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于試錯,跳出“標準答案”的舒適圈,在解決真實、復雜的現實問題中激發并錘煉其創造性思維。二是錘煉審辨心智,辨析信息洪流。審辨思維的培養在信息如海的AI時代下十分關鍵。AI生成的內容雖快且多,但往往基于既有數據模式和語言常用邏輯規律,缺乏對信息源可靠性、內在邏輯矛盾、潛在偏見以及價值倫理層面的深度洞察和獨立判斷。而人類具備權衡多元視角、識別邏輯謬誤、進行價值取舍的綜合能力。AI時代下的教育應通過深入的學習研討、價值辯論等路徑,培養學生“追問本質、挑戰假設”的思維習慣,使其在紛繁復雜的信息洪流和AI結論面前,既能保持獨立清醒的頭腦,不盲從盲信,又能有效駕馭AI工具,進行理性分析與決策。
三、智創共生:善用AI賦能,拓展教育邊界
AI之于教育,其真正的革命性價值在于作為得力的“數字工具”,能夠為教育賦能,拓展教育的可能性邊界,解決傳統模式難以克服的瓶頸,實現教育形態的躍升。
一是打破時空壁壘,創設沉浸場景。AI驅動的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可以打破物理與時間的桎梏,構建前所未有的學習場景。學生可以在絕對安全的虛擬環境中反復練習復雜操作,如構建火箭裝配數字孿生平臺,為學生提供高價值設備虛擬實操環境,可以無限重試,能夠顯著提升航天類專業工程實踐能力。除此之外還可以進行高危化學實驗、穿越歷史現場,在沉浸式的“做中學”體驗中深刻理解抽象原理。這種超越書本和講臺的學習方式,不僅極大提升了知識吸收的效率,更能點燃學生內在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二是繪制能力圖譜,實現精準識才。AI強大的數據分析和精準識別能力,為深度個性化教育提供了堅實支撐。通過收集學生在不同學習任務中的行為數據(如答題路徑、停留時間、互動模式),AI能生成動態、多維的“學習能力畫像”和“潛能雷達圖”,這些在單一評價體系中易被忽視的閃光點,得以在數據賦能下被清晰捕捉和呈現。三是定制成長路徑,適配個性需求。AI驅動的個性化學習助手能夠影響并改變學習路徑。基于精準的能力畫像,AI可以智能地推送高度適配的學習資源、挑戰任務和輔導策略。這種“千人千面”的智能化教育服務,能夠有效避免傳統教育的低效和資源浪費,更能夠讓每個學生都在其“發展區”內獲得恰到好處的支持和挑戰,推動教育公平從形式上的“機會均等”向實質性的“發展機會適配與潛能釋放”邁進。
AI時代的教育變革,本質上是一場“守正”與“創新”的平衡:守住“以人為本”的內核,創新“能力培養”的路徑,善用“技術工具”的效能。當教育能同時為學生筑牢人文精神的根基、鍛造面向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借數字AI拓展無限成長空間時,我們必將培育出這樣一代新人:既深諳數字科技之道,又飽含人文溫度;既擁有專業素養,又閃耀創新光芒。這樣的青年,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堅力量,也必將為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宏偉目標奠定最堅實的基石!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全國高校網絡教育名師,2025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賦能高校輿情風險治理的應用場景與實踐進路研究(25BKS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