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孟潔 沈釗丨系統美學視域下導學思政的精準困境、審美向度與破局路徑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在這一宏觀背景下,研究生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頂端,承擔著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使命。導學關系作為研究生培養的核心載體,其價值超越單純的知識傳授,更是塑造學術品格、引領價值觀念的關鍵環節。然而,當前導學思政實踐面臨嚴峻挑戰:在績效評價體系下,導學關系呈現出去情感化、功利化傾向,育人功能在表層化互動中被弱化,師生間的精神交流與情感共鳴明顯不足。為擺脫這一困境,精準思政理念通過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致力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識別與差異化供給。然而在導學關系這一復雜微觀場域中,技術精準難以轉化為實質性的關系和諧,暴露出工具理性在促進價值共鳴方面的局限。系統美學理論的引入,為突破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視角:通過深入剖析導學思政的精準困境本質,重塑其審美維度,最終探索技術精準與關系和諧相統一的創新路徑。
一、精準之困:導學思政實踐中的系統美學缺失
在系統美學視域下,和諧的導學系統應呈現差異協同、動態平衡與功能涌現的審美特質。然而,現實中的導學關系卻面臨著多重結構性困境,這些困境不僅制約了育人效能的發揮,更凸顯了精準思政在微觀場域中的應用局限。
育人功能在績效導向下面臨系統性解組。當前研究生教育評價體系過度強調量化指標,導致導學關系呈現出明顯的事務化和項目化傾向。導師角色被簡化為"項目負責人",學生身份被工具化為"科研勞動力",師生互動淪為圍繞課題和論文的流水線作業。這種異化使得原本承載價值塑造、學術訓練與人格養成的有機整體,退化為以科研成果產出為單一目標的機械系統。從系統美學角度看,這種整體性的割裂導致系統失去了"整體優化"的能力,育人功能在可量化的科研指標擠壓下逐漸邊緣化。
系統內生異質性未能得到有效疏導。導學共同體本質上是一個高度異質化的系統,師生在學術背景、思維方式、工作習慣和溝通風格等方面存在天然差異。然而,當前的精準思政實踐往往停留在表層的數據收集,缺乏對深層次差異的精準識別和有效響應。這種識別盲區導致本應成為創新源泉的差異性,反而轉化為組織內耗的根源,諸如對科研標準的理解差異引發重復勞動,溝通方式的不匹配導致信息失真,工作節奏的不同步造成協同失效等。系統美學的"差異協同律"在此遭遇實踐困境,差異未能轉化為協同優勢,反而成為系統失諧的重要因素。
系統結構失衡導致功能受阻。根據系統美學的"結構功能律",系統的功能實現依賴于結構的合理性。現實中,導學系統的權責利配置存在明顯失衡:導師承擔多維任務卻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學生投入大量勞動卻難以獲得相應的成長反饋。同時,單向度的指令式溝通取代了雙向互動的對話機制,例會、匯報等形式化的交流無法支撐深度的學術探討和情感共鳴。這種結構性缺陷直接制約了系統的功能涌現,使得導學關系難以實現從知識傳遞到價值引領的功能升華。
系統缺乏動態調適能力。導學系統本質上是一個隨著學生成長和科研推進而持續演化的動態系統。然而,現有的導學關系模式往往固化為單一的指導腳本,缺乏隨發展階段而自適應調整的能力。在開題階段需要的是方向性指引,研究階段需要的是探索性支持,寫作階段需要的是結構性反饋,但僵化的互動模式難以滿足這些差異化需求。精準思政所倡導的動態評估和實時干預,在實踐中往往因為機制僵化而難以落實,導致系統無法跨越發展階段的門檻,實現螺旋式上升的優化過程。
這些困境共同構成了導學思政的"精準困境":一方面,精準思政的技術方法為破解導學關系難題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單純的工具理性無法解決系統性的失諧問題。技術精準與關系和諧之間的鴻溝,恰恰揭示了需要從系統美學的整體視角重新審視和重構導學關系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二、審美之維:系統美學對和諧導學共同體的理論重構
在批判性審視現實困境之后,有必要重返系統美學的理論內核,構建其于導學語境中的應然審美向度。系統美學不僅提供了批判的“手術刀”,更立足于對系統和諧與優化狀態的規范性構想,為導學共同體的重構提供了理想模型與價值羅盤。
“和而不同”的主體間性之美。系統美學視域下的和諧導學關系,絕非消除差異的單一化狀態,而是多元主體通過平等對話達成的辯證統一。導師與學生保持各自在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與學術視角上的獨特性,通過制度化的溝通平臺與共享的學術愿景,實現認知互補與能力協同。這種主體間性之美既尊重個體的學術自主性,又通過共同的目標導向促進深度協作,使差異從潛在的對立因素轉化為創新動力。
“教學相長”的互動增益之美。理想的導學關系超越單向的知識傳遞,形成雙向賦能的良性循環。在高質量的學術對話中,導師的學術積淀與學生的創新思維相互激發;在共同攻關的過程中,嚴謹的治學態度與探索精神彼此滋養。這種互動不僅提升學術產出效能,更在無形中完成價值觀念的傳遞與學術品格的塑造。通過建立常態化的反思機制與成果共享平臺,導學雙方在認知迭代與情感共鳴中實現共同成長,達成"1+1>2"的系統效應。
“潤物無聲”的育人氛圍之美。系統美學強調環境氛圍的熏陶功能,主張通過構建支持性的學術生態實現育人目標。這需要打造多層次的支持體系:在制度層面,建立權責清晰且富有彈性的導學規范;在文化層面,培育開放包容、鼓勵創新的學術氛圍;在資源層面,提供適配不同發展階段的指導與支持。在此生態中,學術規范、科研倫理與創新精神不再依靠外部灌輸,而是通過日常的學術實踐自然滲透,實現"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的教化效果。
“生生不息”的可持續發展之美。卓越的導學關系應當具備自我更新與代際傳承的生命力。這要求建立動態發展的能力圖譜,通過精準識別與動態評估及個性化支持,促進師生雙方的持續成長;構建開放包容的組織文化,保持系統與外部環境的能量交換;通過階段性的能力畫像、分層分眾的培養路徑以及過程與結果并重的評估機制,形成良性的代際傳承機制,使學術思想與研究精神得以延續。如此,導學系統才能在保持核心價值的同時,不斷吸納新要素,適應新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破局之徑:以系統美學引領導學思政的精準化升級
在確立了系統美學的應然審美向度后,探尋其從理論構想轉化為實踐形態的現實路徑便成為關鍵。精準思政憑借其識別、供給、評估與調適的閉環操作鏈,恰好為系統美學的核心規律提供了可操作化、可驗證的技術支撐;而系統美學則為精準思政注入了超越工具理性的價值內涵與審美境界,使其從一種單純的技術治理升華為追求系統和諧與人文滋養的審美實踐。
從“技術識別”到“理解差異”,奠定系統協同之基。精準識別的本質在于超越表層數據,深入理解導學系統中的多元差異。可通過構建"量化畫像+質性理解"的雙軌識別機制,即一方面通過學習行為數據、過程性成長等多維指標建立動態學情畫像;另一方面借助深度訪談、反思日志等質性方法,把握師生的個性化需求與發展困境。重點在于建立差異結構的動態識別系統,將學術期望、溝通風格、工作節奏等關鍵變量納入監測范圍,并通過師生共建畫像、共商發展路徑的方式,將識別過程轉化為增進理解、建立共識的過程,為差異協同提供堅實基礎。
從“工具供給”到“滋養靈魂”,注入系統和諧之魂。導學系統的和諧之美,絕不止于知識生產的高效,更在于育人內容的豐盈與可感。精準供給應當超越工具理性的局限,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育人內容體系。在供給內容上,實現從單一知識傳授向"學術規范-生涯發展-情感關懷"三位一體的轉變,特別要強化科研倫理的情景化訓練與學術品格的日常化養成。在供給方式上,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轉型,采用故事化敘事、案例化討論等具象化表達,增強價值引領的感染力與穿透力。同時,建立"認知-情感-能力"多維支持系統,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科研訓練的各個環節,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塑造的深度融合。
從“機械結構”到“生態架構”,架設系統協同之橋。系統功能的優化亟需構建彈性包容的生態化結構。打造多元立體的互動平臺體系,在基礎層面,保持高頻、短周期的組會與研討,確保基本的知識協同;在發展層面,設立跨學科工作坊與學術沙龍,促進創新思維的碰撞融合;在支持層面,建立"學術-心理-生涯"三級談話機制,提供全方位的成長支持。同時,需要深化激勵機制改革,建立育人投入的可見性回報體系,完善學生成長性勞動的認可機制,通過權責利的重新配置,激發師生雙方的內生動力,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導學生態。
從“靜態評估”到“動態調適”,追尋系統優化之美。精準評估的核心在于建立持續優化的反饋調節系統。應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學術產出的質量,也重視師生互動的過程與學生的成長軌跡。通過數據儀表盤實現關鍵指標的動態監測,結合深度訪談、教學觀察等質性方法,全面把握系統運行狀態。最重要的是建立評估結果的快速響應機制,根據反饋及時調整互動頻率、任務分工與支持策略,確保系統能夠跨越發展階段的門檻,實現螺旋式上升。在此過程中,必須堅守技術倫理底線,確保數據使用的透明度與算法決策的可解釋性,實現技術賦能與人文關懷的有機統一。
基金項目:文章為四川省教育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高校輔導員專項)(項目編號CJSFZ23-31)階段性成果;四川省教育廳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項目編號CJWSZ23-16)。
(作者韓孟潔系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資深輔導員;沈釗系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