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在中國
來源: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作者:鄧愛民
發布時間:2022-01-04 14:32:54
由工商管理學院的鄧愛民教授、王子超教師共同開設的“讀懂中國”系列全校通識課《世界遺產在中國》,自2019年秋季開課以來,將思想政治、愛國情懷與遺產講解有效融合,受到我校廣大本科生的歡迎。
自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國大會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中國積極參與世界遺產52處。中國的世界遺產具有杰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與文化價值,青年大學生在旅行的過程中解讀這些世界遺產,有助于豐富頭腦、開闊眼界、研究和借鑒歷史,更好地“讀懂中國”和培育愛國情懷;同時,有助于厘清遺產與旅游的關系,思考“世界遺產+旅游”的良性發展模式。
中國40年多年的改革開放獲得了巨大的社會與經濟發展成就,在遺產的認定和保護上逐漸向世界接軌。按照世界遺產的定義,中國的眾多世界遺產屬于“人類罕見的并且目前無法替代的財產”,其文化內涵與生態價值普及型教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是讓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的重要推動力。
《世界遺產在中國》課程有別于傳統的世界遺產課程,其立足于在通識課中根植“國家自信”、“家國情懷”,通過系列專題講座的形式,將世界遺產教育與中國歷史文化與自然遺產的價值解讀、生態智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本土特色相結合,開創培育大學生愛國使命的精神家園。
本課程在近三年的建設中,在授課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了多項中國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踐,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課堂吸引力,包括模擬篆刻、原真皮影戲表演、朝鮮族農樂舞表演和熱爾藝術繪畫。選課學生們積極參與,呈現出了很多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
課堂剪影:
作業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