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片在线观看网站,亚洲乱码AV中文一区二区,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四川少扫搡bbw搡bbbb,亚洲精品综合精品自拍

首頁 | 典型經驗 | 宣傳教育 | 沈陽農業大學:以“1+4”校園文化育人體系引領“一懂兩愛”“強...

沈陽農業大學:以“1+4”校園文化育人體系引領“一懂兩愛”“強農興農”時代新人培育的實踐探索

來源:沈陽農業大學 作者:信東旭 發布時間:2025-11-13 16:07:46

沈陽農業大學創建于1952年,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為解決農業建設需要而設立的。作為遼寧省唯一一所農業本科院校,近年來,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學校立足“第二個結合”,不斷加強校園文化育人體系建設,以弘揚傳統農耕文化、彰顯行業特色優勢為著力點,結合高等農業院校實際,全面推進文化傳承創新,構建了以忠誠奉獻“三農情”紅色文化為引領,以立德修身“金種子”誠信文化、強農興農“試驗田”耕讀文化、鄉村振興“四大員”實踐文化、潤物無聲“同心圓”環境文化為核心的“1+4”校園文化育人體系,以“微”見“著”豐富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園文化建設內涵,讓學生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感受“農”的氣息、浸潤“農”的情懷,培養一批批既擁有“頂天”實力又具有“立地”能力的“懂農村、愛農業、愛農民”(“一懂兩愛”)的新時代拔尖創新人才,引領他們在祖國廣袤的田野里,以躬耕不輟的執著和勇毅擔當的實踐書寫“強農興農”的“大地華章”。


一、聚焦“厚植知農愛農情懷”,構建忠誠奉獻“三農情”紅色文化育人體系

深入推進紅色校史文化精髓展示與傳播,依托校史館中歷史沿革、基業常青、芬芳滿園3個主題展廳,把“靜態史料”轉化成“動態史料”,把“紙檔案”演變成“活信息”,把“資料庫”打造成“思想庫”,集中展現先賢名師們懷揣愛黨愛國之心,以身許黨許國、報黨報國的“紅色故事”,引領師生傳承與偉大愛國主義精神一脈相承的“北遷精神”和“沈農品質”。秉承“大思政課”理念,出臺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的若干意見和行動指南,實施課程思政建設“十個一”工程,把偉大建黨精神、紅色校史、科教興農、鄉村振興等內容融入思政課教學,打造以赤誠紅色為核心的愛黨愛國教育和以國槐綠色為代表的知農愛農教育相融合的“紅+綠”雙色主題思政課教學模式,讓思政課“田”味更“農”。打造“史海鉤沉”“平凡如你 溫暖如光”“理響沈農”3大品牌欄目,教育引導學生立志做有強農報國理想、勇擔鄉村振興重任、能走進鄉土中國吃苦、肯為農業強國建設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出版《大地華章——沈陽農業大學科教興農新聞作品選集》《記憶——沈陽農業大學建校初期部分人物小傳》《中國“稻路”超級稻誕生記》等書籍,制作《豐華沈農》《為民謀天》等宣傳片,以身邊的人講身邊的事,用身邊的事育身邊的人。


二、聚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立德修身“金種子”誠信文化育人體系

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以誠信班級建設為載體、以誠信教育教學為核心、以誠信素養養成為主線、以誠信保障體系為依托的誠信教育“金種子”立德修身育人模式,通過誠信教育“小切口”,寫好立德樹人“大文章”。制定《沈陽農業大學誠信教育暨免監考班級五星級誠信班級建設實施方案》,引領大學生在誠信班級建設中展現“沈農學子應該有的樣子”,目前誠信班級建設已在全校13個學院、186個班級推廣實行,2020年以來累計收到家長好評來信2662封。堅持學校推動、學院聯動、學生行動“三級聯動”,注重“縱向貫穿+橫向疊加”,實施學風建設及誠信教育行動計劃,打造“誠信微課堂”,開展“我參與 我誠信 我成長”課前5分鐘誠信主題演講,設立“誠信超市”“誠信驛站”,形成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校內與校外、自律與他律相呼應的誠信教育模式,從多個維度將誠信教育融入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讓他們真切感受到誠信所蘊含的時代價值。建立集“自我評價、他人評價、獎懲督促、家校反饋”于一體的全過程考評機制,以制度約束引導學生養成“知信、重信、守信”的行為習慣。


三、聚焦“打造‘鑄魂育人’新場域”,構建強農興農“試驗田”耕讀文化育人體系

實施耕讀文化涵養工程,將耕讀文明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融入生態美育和勞動實踐中,在春耕和收獲時節,分批次組織學生到校內外教學科研基地以及學校駐村“第一書記”所在鄉村,在田間地頭上“鄉土情懷”實習實踐課,引導學生在農業生產實踐中體悟“務農重本,國之大綱”的深刻哲理,培養矢志強農興農的人文情懷。開設農業發展史、大國“三農”與鄉村振興、中國農業與世界農業等耕讀教育特色課程,將傳統農耕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堂,以豐富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對農耕文化的興趣與熱愛,講好“農味”十足的“專業課”。推進農耕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依托學校的《新農業》雜志,在遼寧省布局建設專家科普基地,廣泛開展農耕文化科普活動,使農耕文化的濡養作用從課堂延伸至社會。建成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50個,通過深化協同培養模式、推廣現代農業技術、服務鄉村人才振興,讓農業科技走出實驗室、走出校園,在鄉村一線深深扎根。


四、聚焦“拓展時代新人培養路徑”,構建鄉村振興“四大員”實踐文化育人體系

圍繞“解民生、治學問、育英才”,堅持“知、情、意、行”相統一,深入實施專業實踐平臺與“知農愛農”教育融合計劃,以“大學生+鄉村振興”為載體,打造集啟智潤心與知行合一于一體的社會實踐品牌。在遼寧省建立4個鄉村振興綜合示范縣、105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實施科技供給計劃和鄉村振興服務計劃,利用“三下鄉”“返家鄉”社會實踐平臺,每年組織1.5萬名學生、成立2000多個聯合科技小組,通過信息化管理平臺累計聯系鄉村5000余個、上傳調研數據50余萬條。這些學生深入鄉村講政策、做調研、送技術、提建議,既當“理論宣講員”,又當“信息采集員”,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學校的好技術“播種”下去,把農村、農民的真實情況“采集”上來,搭建起學校與鄉村的“金橋”,讓“書本本”真正飛進“黑土地”;同時,化身“科技輔導員”“專業研究員”,幫助鄉村量身打造生產技術規范,破解產業標準化與品牌化難題,為實現農產品產量與農民收入“雙提升”持續助力。


五、聚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構建潤物無聲“同心圓”環境文化育人體系

秉承“環境育人”理念,用山、水、林、田、湖、草、果、花8種生態元素打造出多個精品人文景觀,形成了“桃李芬芳、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生態環境。從8000株名貴的紫杉到排排高大的梧桐樹,從千米披金的銀杏大道到層林盡染的紅楓林,校園綠化覆蓋率達65%以上。入選沈陽市第四批歷史建筑名錄的1952年建成的綜合樓、1955年建成的土壤樓、1956年建成的植保樓,在生動講述“沈農故事”的同時集中展現了學校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印刻張克威老院長崢嶸一生的“克威園”,賡續復旦師生“北遷精神”的“復旦園”,演繹本草文化的“神農園”,等等,構筑起一道道環境文化的靚麗風景線。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優化了育人環境,“唱響沈農”歌手大賽、“銳舞沈農”舞蹈大賽、“社彩沈農”社團文化節等系列品牌活動,成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新引擎。實施食堂環境品質提升工程,打造具有鋼琴韻律和美好“食”光的魅力食堂,連續10年舉辦飲食文化節,在“美食美刻”中“育德、育能、育責”,讓學生感受“家”的溫暖。


沈陽農業大學的實踐證明,在扎實推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做到三堅持三結合至關重要。一是只有堅持“微小視角”與“宏大敘事”結合,才能讓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接地氣”。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有效教育引導他們按照“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標準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關鍵在于通過“微小視角”講好“宏大敘事”,讓校園文化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般地對學生的心靈進行滋潤。二是只有堅持“守正”與“創新”結合,才能讓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有朝氣”。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高校要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堅持守正創新,在自覺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根鑄魂的同時,注重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校園生活,打造兼具主流價值和創新活力的工作模式。三是只有堅持“大題材”與“小切口”結合,才能讓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聚人氣”。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這條生命線,通過“小切口”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等,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增強新時代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

責任編輯:孫櫻芝
相關閱讀
我要評論 已有 條評論
    全部評論
沈陽農業大學創建于1952年,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為解決農業建設需要而設立的。作為遼寧省唯一一所農業本科院校,近年來,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學校立足“第二個結合”,不斷加強校園文化育人體系建設,以弘揚傳統農耕文化、彰顯行業特色優勢為著力點,結合高等農業院校實際,全面推進文化傳承創新,構建了以忠誠奉獻“三農情”紅色文化為引領,以立德修身“金種子”誠信文化、強農興農“試驗田”耕讀文化、鄉村振興“四大員”實踐文化、潤物無聲“同心圓”環境文化為核心的“1+4”校園文化育人體系,以“微”見“著”豐富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園文化建設內涵,讓學生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感受“農”的氣息、浸潤“農”的情懷,培養一批批既擁有“頂天”實力又具有“立地”能力的“懂農村、愛農業、愛農民”(“一懂兩愛”)的新時代拔尖創新人才,引領他們在祖國廣袤的田野里,以躬耕不輟的執著和勇毅擔當的實踐書寫“強農興農”的“大地華章”。
育人號推薦
  •  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紅旗智援博士團黨支部
  •  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紅旗智援博士團黨支部
  •  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紅旗智援博士團黨支部
  •  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紅旗智援博士團黨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