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交通與物流工程學院:打造學生黨建品牌,書寫青年奮進華章
武漢理工大學交通與物流工程學院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創新打造“風華錄?青年頌”學生黨建品牌,通過“風華路、風華論、風華行、風華展、風華情”五大特色板塊,構建思想引領、理論武裝、實踐育人、典型培育、文化浸潤“五位一體”黨建工作新體系,在加強學生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升學生黨組織活力、培養新時代青年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與內涵。
一、風華路:多維構建紅色教育矩陣,筑牢信仰根基
以“一地一人一事一物”為脈絡,構建“時空坐標+精神譜系+實踐載體”教育新模式。一是搭建跨地域紅色研學平臺,組織學生黨支部重走16座省市紅色地標,挖掘紅色基因、追溯紅色記憶、體悟紅色文化,制作視頻紀錄片8部、編纂紅色活動集3冊,切身感悟黨的紅色精神偉力。二是創新“雙導師”引領機制,邀請學院黨委書記、院長、首席教授等多位專家進行講授,黨支部、學生會、研會、研科協等多類學生組織累計1700余人次參與,形成“領導干部帶頭講、專家學者深入講、青年學子互動講”的立體化教學格局。三是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通過外媒、學校官網、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布專題報道,傳播量累計達6000余次,形成線上線下同頻共振的紅色教育生態。
二、風華論:健全理論武裝長效機制,提升政治素養
構建“三級聯動+分類施策+成果轉化”的理論學習體系。一是建立“導師+支部”結對機制,為29個學生黨支部配備對接導師和共建教工支部,進一步強化理論學習指導力度與深度。二是實施“精準滴灌”培養行動,針對新生黨員開展“朋輩牽手”計劃,針對畢業生黨員實施“六個一”主題教育,累計開展專題培訓52場,覆蓋6000余人次。三是創新“學研用”轉化模式,通過理論知識競賽、主題征文等活動,推動學習成果轉化為實踐能力,進一步增強了學生黨員在黨組織生活中的參與度和積極性。
三、風華行:打造實踐育人創新平臺,強化責任擔當
構建“志愿服務+陣地建設+專項行動”的實踐育人體系。一是實施“黨員先鋒行動”計劃,組建5支專業化志愿服務隊,開展義務支教、環保宣傳等公益活動,組織“小太陽”專項行動,關愛“泥孩子”等特殊群體,累計服務時長5500小時,受益群眾720余人。二是建設“一站式”學生社區黨員實踐基地,在社區設立12個“黨員活動室”和8個“黨員示范點”,掛牌“黨員模范寢室”百余個,開展政策宣講、學業幫扶等活動65場次。三是創新“雙線融合”實踐模式,線上開展“紅色云課堂”公益微講堂活動,線下組織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學習,累計吸引2350余人次參與,形成“云端+實地”的沉浸式教育體驗。
四、風華展:構建典型培育長效機制,發揮示范作用
打造“選育樹用”一體化的典型培樹體系。一是建立動態化培育機制,實施“雙培養”模式,培養優秀學生黨員發展為黨建業務骨干,培養學術科研突出學生發展為黨員。二是搭建立體化展示平臺,通過“風華展”專欄宣傳先進典型,累計推送82期,涵蓋省級樣板黨支部、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獲“國家獎學金”黨支部書記、學術科研先鋒等多類優秀群體及個人。三是完善常態化激勵機制,持續打造“樣板支部”和“標兵黨員”后備隊伍力量,創新階梯式培育工作模式,輻射帶動學生黨支部特色活動數量增長36%,志愿服務參與率提升52%。
五、風華情:創新黨建文化培育模式,凝聚發展合力
構建“文化浸潤+情感聯結+價值認同”的黨建文化體系。一是打造“紅色文化四季行”系列活動,開展“紅色講堂”“紅色劇場”等活動,年均舉辦20場,覆蓋3700余人次。二是創新“共建共享”工作機制,開展校企、校地、校際、校內共建活動45場,通過主題征文、乒乓球賽、拔河比賽等多類形式,提高凝聚力與向心力,形成“資源共享、難題共解”的黨建共同體。三是建設“三全育人”文化空間,開設“學業成長”“感恩教育”“藝術課堂”等特色沙龍33場,參與學生達600余人次,構建起“學習+實踐+發展”的多維育人場景。

“風華錄?青年頌”學生黨建品牌是武漢理工大學交通與物流工程學院在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中的一次有效探索。通過一系列活動,學院學生基層黨組織建設得到顯著加強,學生黨支部活力大幅提升,學生黨員的綜合素質和責任擔當意識明顯增強。未來,學院將繼續深化這一品牌建設,不斷創新活動形式和內容,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讓紅色基因在青年一代中代代相傳,書寫更加輝煌的時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