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適應性和群體匹配性研究
摘 要
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準確把握機遇,科學應對挑戰,關系到教育效果的提升。本文通過分析數字化時代網絡傳播和大學生群體的新特點,找準當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面臨的困境,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途徑和措施,為進一步提高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時代適應性;群體匹配性
數字化時代,互聯網的強大信息傳播和交互能力,正在深刻影響著社會各層面,其中就包括教育領域。高校是人才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必須與時俱進,緊跟時代,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開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面對數字化時代的挑戰和大學生群體的新特點,傳統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適應性減弱和匹配性不強等問題,大大影響了教育效果。因此,如何增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適應性和群體匹配性,就成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題。深入研究這一課題對于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進而推動高校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一、數字化時代的特點和育人實效提升的必然要求
(一)數字化時代互聯網傳播的特點
數字化時代,互聯網傳播的速度之快、覆蓋面之廣、信息量之大已經達到了空前水平。傳播形式更加多樣,信息推送更加精準,加速和加強了人機交互和物聯感知,促使人們在獲取信息和協作溝通時更深度地依賴網絡,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逐步由“在線化”向“智能化”轉變。這些特點和趨勢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資源和便捷的途徑,打破了傳統教育的時空界限,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廣度和深度。然而,數字化時代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數字素養和運用新技術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時,在數據驅動和智能技術的加持下,各種非主流意識形態通過對用戶畫像分析、算法推送等手段,以更加個性化、隱蔽化的方式向大學校園滲透,極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和難度,亟待深入研究,盡快破解。
(二)數字化時代大學生群體的新特點
當代大學生是伴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和社會各領域深刻變革而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具有時代性的散點接受、抗壓成長、多元表達等新特點。他們的信息來源廣泛而多元,接收信息的方式呈現出碎片化、分散化、快速化等新特點。同時,他們面臨著學業、就業等多重壓力,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培養了更強的抗壓能力和自我調適能力。此外,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活躍,善于通過各類數字媒介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等等。這些鮮明的群體特征,深刻影響著他們認知世界、交流互動和接受教育的方式。
(三)增強時代適應性和群體匹配性的必然要求
從數字化時代網絡傳播特征和大學生群體的新特點不難看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適應時代發展,必須與大學生特點相匹配,這是提升教育實效的關鍵所在。只有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適應時代發展的教育方式方法,才能滿足數字化時代的需求。只有深入了解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注重開展與其相匹配的、具有針對性的教育工作,才能激發大學生的興趣和共鳴,才能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才能達到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因此,增強時代適應性和群體匹配性是新時代開展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切實抓好落實十分必要且意義重大。
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時代適應性減弱
數字化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正在經歷從“互聯網+”到“人工智能+”的轉變,信息科技發展迅猛,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技術應用、話語體系等隨時都可能被刷新。例如,當傳統課程還在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時,生成式AI已經能多維跟蹤個體需求,實時生成適配學生認知水平的思政案例;當多數網絡思政平臺的圖文、視頻內容生產仍高度依賴人工時,AI智能體已經開始擔任虛擬輔導員,實現24小時全時段深度對話和引導。時代發展變化的節奏越來越快,而部分高校緊跟時代的步伐卻相對緩慢,導致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適應性減弱,教育效果欠佳。
(二)與大學生群體的特點匹配性不強
數字化時代信息更新迅速,大學生信息來源廣泛而多元。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新速度相對較慢,對新的社會現象、熱點問題等反應遲緩,缺乏引導力和吸引力;新時代大學生承受著學業和就業雙重壓力,他們在抗壓成長和自我調適過程中,非常關心就業創業、情感聯結、個人成長等話題,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涉及此類話題相對較少,對于學生的學生成長發展需求不能很好地滿足;新時代大學生善于通過互聯網渠道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進行互動交流,而目前部分高校自建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互動功能相對較弱,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種種這些與新時代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行為特點不夠匹配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教育效果。
(三)教育內容供給相對單一
當前,部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存在單向輸出的情況,圍繞政治理論、政策文件、會議精神、道德規范等進行內容推送,與大學生專業學習和職業規劃緊密相關的內容相對較少。隨著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教育內容供給受到高度重視,但仍缺乏足夠貼近大學生生活實際和反映時代要求的新鮮元素,不能滿足大學生對于新鮮知識的獲取和對多元信息文化的渴望和需求。同時,內容供給主體也呈現出單一特征,主要由學校宣傳部、學工部、團委等部門發布教育內容,吸納由學生產生的內容較少,影響了學生主體性和教師主導性發揮。
(四)教育話語的引領力弱化
有效的教育話語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隨著數字化時代的深入發展,網絡用語和大學生的習慣用語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當前,高校普遍重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構建,緊跟時代變化、貼近學生群體,但面對大學生信息來源的廣泛性和多元性,教育話語仍不斷面臨新挑戰。一些教育話語很難觸及大學生內心深處,很難引發大學生的興趣而缺乏感染力和親和力,進而大大弱化了教育話語的引領力。甚至一些陳舊的教育話語不僅難以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可能引起大學生的反感并產生抵觸心理,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更大的難度。
三、增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時代適應性和群體匹配性的有效途徑和措施
(一)加強創新研發,提高數智水平
高校要順應時代潮流,站在數字化時代發展的科技前沿,努力提高互聯網新技術運用水平和能力,創新研發適應時代要求的網絡教育平臺。可以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科技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打破傳統單向灌輸和說教的教育模式,構建沉浸式智能化教育模式,讓教育鮮活起來。通過研發數智化教育平臺,科學了解學生的上網行為、思想動態、興趣愛好和學習需求等,以提供滿足學生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使教育更具針對性和精準性。可以在網絡教育平臺中創設數智化的虛擬仿真場景,增加一些互動環節,增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受到教育。
(二)優化內容供給,實現雙向互動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供給方面,應準確把握時代主題和大學生特點,貼近大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實際,增強與大學生需求的匹配度。如果在內容供給方面單向輸出,更多地考慮教育者想說什么,而忽略了被教育者真正想要什么,缺乏雙向互動,教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高校應對自身辦學實際和學生群體實際進行深入研究,客觀分析并準確判斷適合自身的網絡教育模式,精準推送教育性強且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教育內容,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和提問、深入思考和答疑,形成雙向互動的教育氛圍,增強教育實效。
(三)轉換話語體系,倡導習慣用語
隨著時代不斷進步和發展,大學生的交流方式和語言表達方式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陳舊的教育話語在某種程度上會與大學生產生距離感,不利于思政教育的有效開展。因此,教育話語應與時俱進,與時代相適應,與大學生群體相匹配。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學生的語言習慣和網絡文化,采用更加貼近大學生生活和思想實際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如網絡流行用語和表情包等,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動有趣、易于接受。同時,也應注重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語言,培養良好的網絡文明素養和道德觀念。
(四)增進友誼互信,建立情感共鳴
互信是有效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基礎。要注重與大學生群體建立密切的情感聯結,讓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單向灌輸式的理論說教,成為真正觸動大學生心靈的精神滋養。可以通過互聯網搭建平等、開放、包容的交流互動平臺,開展線上答疑、談心交流等活動,教育者以大學生喜歡的網絡語言和平等的姿態參與交流互動,鼓勵大學生暢所欲言,傾訴心聲,逐步拉近彼此距離,增進友誼互信,建立情感共鳴。同時,應充分挖掘這些共鳴點所蘊含的教育價值,將其轉化為浸潤式的教育資源,創作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文化產品,如微電影、短視頻、漫畫等。也可以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創作和傳播,讓學生在創作、表達、分享中激發價值認同和理解,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注重專業需求,實現精準滴灌
大學生的專業背景和職業規劃等不同,對于思政教育內容也會有不同需求。因此,要改變以往“一刀切”的教育方法,針對不同專業大學生的自身需求,提供與其專業學習緊密相關的、差異化的內容和服務。比如,針對文科類學生,結合文學、歷史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引導他們深入思考和探討社會問題;針對理工科類學生,結合科技創新、行業規范等方面的教育素材,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職業道德素養。同時,可以邀請行業專家和校友進行線上講座和交流互動,幫助大學生了解行業動態和職業發展前景,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滴灌。
總之,增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適應性和群體匹配性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高校要緊跟時代,不斷創新,構建符合時代要求和大學生特點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切實提升教育實效,推動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本文為2024年河北省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增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適應性和群體匹配性研究”(編號:WLSZ202401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宋穎博,張文朝.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提升研究[J].科教導刊.2023(07).
[2]尹凡,周遠.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提升的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18).
[3]楊萬賀.新時代構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的三維考量[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19).
[4]韓旭.互聯網視域下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J].科教導刊.2024(22).
[5]李亞飛.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話語守正創新的基本遵循和實踐理路[J].鄂州大學學報.2024,31(04).
[6]梁明偉.數智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提升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