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探索“戲劇+思政”教學改革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為深入貫徹落實總書(shu)記重要指示精神,武漢工程大學馬克(ke)思(si)主義學院(yuan)攜手湖北省戲(xi)曲藝術劇院(yuan),創(chuang)新(xin)打造精品思(si)政融(rong)合劇場《人間義(yi)》,將地方戲(xi)曲與紅色(se)歷史深度交(jiao)融(rong),為(wei)高校思(si)政課改革(ge)創(chuang)新(xin)提(ti)供了可復制、可推廣(guang)的實踐樣本。
2025年11月10日,武漢工程大學圖(tu)靈(ling)報告廳內(nei)掌聲(sheng)不斷(duan),百(bai)余名來自劇院(yuan)、學校、企業的觀眾齊聚一堂(tang),共同(tong)見證了這堂(tang)特殊的《中國(guo)近(jin)現代史綱要》課堂(tang)。《人間義》以“戲(xi)劇+思政”的全新(xin)模樣(yang)精彩(cai)呈(cheng)現,通過(guo)教師串聯、演(yan)員表演(yan)的方式,讓紅色歷史、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在校園里煥發(fa)新(xin)活力,成為(wei)一堂(tang)生動鮮(xian)活的愛國(guo)主義教育課。

一、重構英雄敘事,讓思政課堂煥發新活力
作為新編原創現(xian)代(dai)小劇場漢劇,《人(ren)間(jian)義》在(zai)藝(yi)術表達(da)上實(shi)現(xian)了多重突破。劇目(mu)采(cai)用漢劇、楚劇 “兩下(xia)鍋” 的(de)(de)融合(he)形式(shi),漢腔楚韻交織碰撞,帶來(lai)了耳(er)目(mu)一新的(de)(de)藝(yi)術體驗。在(zai)敘事(shi)手法上,編劇獨具匠心(xin)地(di)采(cai)用第二人(ren)稱視角和“側(ce)面勾勒”模式(shi),不(bu)直接(jie)刻畫施洋(yang)烈士本人(ren),而是通過其夫(fu)人(ren)郭秀蘭及媒婆、艄翁(weng)、人(ren)力車(che)夫(fu)等身邊人(ren)的(de)(de)視角,一點(dian)點(dian)還原施洋(yang)烈士跨越(yue)清末(mo)、民國,探索(suo)真理、捍衛民權、英勇斗爭的(de)(de)光(guang)輝一生。
該劇的一大亮點是極簡的舞美設計,四位演員功底扎實,以 “一趕二” 的表演模式,僅靠微調道具、變換身段,便將一個個角色刻畫得鮮活立體。旦角演繹郭秀蘭時腳上的蹺與彩鞋,悄悄勾勒出辛亥革(ge)命(ming)前后(hou)的(de)社會(hui)圖景,細膩的(de)情感更是貫穿全劇始(shi)終。這(zhe)種(zhong)簡約(yue)的(de)創(chuang)作思路,反而(er)讓(rang)敘(xu)事張力更足。作品從普通人(ren)的(de)視(shi)角切入,傳遞英(ying)雄(xiong)情懷,既凸顯了(le) “人(ren)間義” 的(de)普世意義,也生(sheng)動呼應(ying)了(le) “何須識他英(ying)雄(xiong)面,且看春(chun)風(feng)換了(le)人(ren)間” 的(de)全劇核(he)心題旨。
二、直擊教學痛點,推動思政教育入耳入心
這次“戲劇+思政”的創新嘗試,正好切中了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現實難題。武漢工程大學馬克思主(zhu)義學院(yuan)教師(shi)在授課中(zhong)發現(xian),不少學生(sheng)對(dui)宏(hong)大的(de)歷史敘事和抽象的(de)理論概念(nian)容易覺(jue)得“有距離”,很難真(zhen)正產生(sheng)情(qing)感共鳴(ming)。同時,成長在視覺(jue)化(hua)、體(ti)驗式文化(hua)環境里(li)的(de)年輕人(ren),對(dui)傳(chuan)統“老師(shi)講(jiang)、學生(sheng)聽”的(de)單向(xiang)授課模(mo)式接受度也不高。
面對這兩個突出(chu)問題,學(xue)(xue)(xue)院結合課程實(shi)際情(qing)況,注意到(dao)《人間義》的(de)(de)(de)故(gu)事(shi)背景(jing)和(he)《中國近現(xian)代史綱要》的(de)(de)(de)教(jiao)學(xue)(xue)(xue)內(nei)容高(gao)度契(qi)合,于(yu)是(shi)探(tan)索出(chu)“戲(xi)曲(qu)+思政”的(de)(de)(de)教(jiao)學(xue)(xue)(xue)新路子。學(xue)(xue)(xue)院把(ba)專業戲(xi)曲(qu)演出(chu)請進校園,將原本(ben)靜(jing)態的(de)(de)(de)歷(li)史知識,變成(cheng)了動態可感、帶著溫度的(de)(de)(de)舞臺藝(yi)術(shu)。學(xue)(xue)(xue)生(sheng)們在地道的(de)(de)(de)漢腔楚韻(yun)中觸摸歷(li)史細節,真切讀懂“英(ying)烈(lie)為何(he)犧牲,理想為何(he)壯(zhuang)麗”。“以前講工人運動史總覺得抽象(xiang),今天看施洋烈(lie)士的(de)(de)(de)事(shi)跡被(bei)戲(xi)曲(qu)搬上舞臺,那些(xie)歷(li)史細節一(yi)(yi)下子就(jiu)鮮活起來了。”2024 級碩(shuo)士研究生(sheng)歐一(yi)(yi)珂的(de)(de)(de)這番話,道出(chu)了現(xian)場學(xue)(xue)(xue)生(sheng)的(de)(de)(de)共(gong)同感受。這種創新形(xing)式,成(cheng)功(gong)打通了思政課與學(xue)(xue)(xue)生(sheng)之間的(de)(de)(de)情(qing)感隔閡,讓(rang)思政教(jiao)育真正實(shi)現(xian)了從(cong) “聽進去(qu)” 到(dao) “記心里(li)”的(de)(de)(de)跨越。
三、銜接教材知識點,定制劇目強化思政實效
《人間義》緊密銜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材核心內容,緊扣“中國共(gong)產黨成立與早期工人運動發展”等知識點,將施洋烈士領導工人罷工、爭取權益的事跡,與“馬克(ke)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運動高潮”等課本內容有機融合,讓學生在欣賞戲曲的同時深化對黨史知識的理解。為實現藝術呈現與知識傳遞的平衡,學院聯合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組建教研團隊,確立“思想性優先、藝術性支撐、適配教學時長”三大場景篩選標準——思想上突出施洋烈士為民請命的精神與革命氣節,藝術上選取沖(chong)突(tu)強、感染力足的片段,時長上精煉原劇以(yi)適配(pei)課堂,確保有限(xian)時間內達成最佳(jia)思政(zheng)效果。
主講人蘭潔老師通過“課前鋪墊(dian)、課中(zhong)引(yin)導、課后(hou)延(yan)伸”的教學(xue)(xue)設計進一(yi)步破解(jie)(jie)平衡難(nan)題:課前引(yin)導學(xue)(xue)生(sheng)(sheng)(sheng)了解(jie)(jie)歷史背景(jing)與人物生(sheng)(sheng)(sheng)平,搭建知(zhi)(zhi)識(shi)框架;課中(zhong)設計關鍵問題,推動(dong)學(xue)(xue)生(sheng)(sheng)(sheng)在藝(yi)術欣(xin)賞中(zhong)深度思考;課后(hou)通過小組討論、撰寫觀后(hou)感(gan)等形式,深化對歷史真實與藝(yi)術真實的理(li)解(jie)(jie),保障知(zhi)(zhi)識(shi)傳遞不走(zou)樣、思想引(yin)領(ling)不偏移。“舞(wu)臺上的每一(yi)幕(mu)都能對應課本里的歷史背景(jing),比單純看書印象深刻太多”,學(xue)(xue)生(sheng)(sheng)(sheng)張洋洋的感(gan)言,正是這一(yi)教學(xue)(xue)模式顯著成(cheng)效的生(sheng)(sheng)(sheng)動(dong)印證。
四、激活本土資源,厚植文化自信與理想信念
“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武漢工程大學在劇目選擇上,精準把握“本土戲曲+本土紅色歷史”的適配性,充分釋放地域資源的思政價值。湖北是漢劇、楚劇的故鄉,也是施洋烈士學習、工作和從事革命活動的(de)主要地域(yu)(yu),這種地域(yu)(yu)關聯性(xing)讓“家(jia)門(men)口(kou)的(de)英雄故事”通(tong)過(guo)“家(jia)鄉(xiang)的(de)戲”得以(yi)演繹,天(tian)然就具備了親切感與感染力。
對于以本省學生為主的武漢工程大學來說,熟悉的方言與漢腔、發生在身邊的紅色故事,極大增強了學生的代入感與認同感,讓施洋烈士從課本里的遙遠符號,變成了與腳下土地血脈相連的先輩。本土戲曲與本土紅色故事的結合,讓教材中的歷史場景更生動立體地再現,幫助學生直觀感受那段歷史在湖北的具體情境,深刻體會到黨的歷史和紅色文化并非遙不可及。同時,這種形式既是黨史學習,也是鄉土文化教育,讓學生在感悟革命精神的同時,增強對湖北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深化對“中國共(gong)產(chan)黨(dang)為什么能”的理解。
五、創新教學模式,凝聚協同育人強大合力
“《人間義》完全跳出了(le)我(wo)對思政(zheng)課(ke)‘理論講解+PPT展示’的(de)(de)固有認知(zhi)。”2024 級思想政(zheng)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jiu)生楊雪靜(jing)在課(ke)后寫道,“沒(mei)有宏大的(de)(de)戰爭場面(mian),卻憑著家人視角下(xia)的(de)(de)細膩敘事,將施洋烈士的(de)(de)家國情懷藏(zang)進(jin)日(ri)常點(dian)滴,讓我(wo)對‘守正創新’的(de)(de)思政(zheng)課(ke)內(nei)涵有了(le)更生動深(shen)刻的(de)(de)體悟(wu)。”
此次創新實踐不僅深化了學生的知識理解,更帶來了方法論上的啟發。馬克思主義學院青馬班學員劉欣在筆記中寫道:“這節思政課讓我明白了,思政教育不必局限于書本,從地方文化中挖掘紅色資源,也能夠找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 這種認知轉變,正是“深度課堂”追求的育人效果——讓歷史知識轉化為文化自信,讓革(ge)命精神(shen)沉淀為成長力量。
《人間義》的成功上演,讓校企雙方看到了“戲劇+思政”合作模式的巨大潛力。分管思政課建設工作的校黨委副書(shu)記李志(zhi)旭(xu)認(ren)為,高校思(si)政(zheng)工作(zuo)的(de)(de)(de)關鍵,在于找到 “思(si)想引領”與“青年需求”的(de)(de)(de)結合點(dian)。《人(ren)間義》最難得的(de)(de)(de)地方,是(shi)沒有停(ting)留在“形式創(chuang)新”的(de)(de)(de)表面(mian),而是(shi)真(zhen)正實現了“內容為王(wang)”——用(yong)本(ben)土英雄(xiong)故(gu)事厚植家國情(qing)懷,用(yong)傳統戲曲(qu)藝(yi)術涵養(yang)文化自信,讓青年學(xue)生在“共情(qing)”中“共鳴”,在“感悟”中“認(ren)同(tong)”。這(zhe)不僅(jin)是(shi)一堂優質的(de)(de)(de)思(si)政(zheng)課(ke),更是(shi)學(xue)校落實“立德樹人(ren)”根(gen)本(ben)任(ren)務的(de)(de)(de)生動實踐。
未來,學(xue)校將進一步調動(dong)全社會力量和資源(yuan),建(jian)設“大(da)課(ke)堂”、搭(da)建(jian)“大(da)平臺”,持續深化(hua)思政課(ke)改(gai)革創新(xin)。通(tong)過挖掘更多本(ben)土(tu)紅色(se)資源(yuan)與傳(chuan)統文(wen)化(hua)元素,打造系列化(hua)、常態(tai)化(hua)的紅色(se)戲曲思政課(ke)程,用黨的創新(xin)理論鑄魂育人,引導學(xue)生堅定“四(si)個自(zi)信”,成(cheng)長為堪當民族(zu)復(fu)興(xing)重任的時(shi)代(dai)新(xin)人,讓紅色(se)基因代(dai)代(dai)相傳(chuan),讓文(wen)化(hua)自(zi)信融入青春血脈。